文/王雪婧
老师留了一篇关于瓦松的作文,大家都问老师瓦松的样子,老师说是长在屋顶上的。屋上也有松?我惊讶了。
下课后跑去看瓦松,心想:它也像塔松一样挺直,一样粗壮吗?我一定要见见它。跑去一看,我呆了,哪有什么松树!那只不过是一颗颗弱不禁风的“草”,零零星星,叶子倒还不薄,厚厚的,茎的上面好像还开着白色的小花,一阵风过,飘飘摇摇,一点也没有松树的秀美与挺直,还不如边上那些不知名的小草。我的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词:“瓦全。”太适合它了,没有气节;在瓦垄上苟且偷生。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把与它相差很远的“松”连系起来,为什么不叫“瓦草”?它有什么好写的?于是,我掉头就跑。瓦松,太让我失望了…
上课后,大雨紧接就来了,也许因为到了深秋,又总下雨,天气好像更冷了,我想瓦松一定都被冻死了,怪可怜的,但我没有去证实。我总认为,看到任何一种生命的死亡都是残酷的。
隔天,我忍不住好奇和对被自己命名为“瓦草”的生物的同情,又来到那个屋檐下。天呀,它竟没有死!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它照样挺立在瓦垄中,似乎反倒更加地健康,这真让我吃了一大惊。到这个天气,许多不知名的花草,早已夭折了,可瓦松却在寒风中迎风舞动,昂首望天,好像在向我证明什么,我似乎明白了一点,人们叫他瓦松的用意。我想大概因为它有一身松树一样的傲骨吧!那么,我联想到的“瓦全”这个词根本就不适合它。后来又听爸爸说,就是下了大雪,结了冰,瓦松也是不死的,它用一身红色来迎接冬天。于是,我不由得想大声、郑重的叫它一声:“呵,瓦松。”(作者系西安市第一中学少十一(三)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