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涛
公路养护是个下苦的体力活,很少有女性涉足,可咸阳公路总段秦渭段的沣桥道班中8名养路工却是清一色的女性。在养护的7.5公里公路上,她们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一道靓丽的丰碑,用恬淡与平和书写了一首首感人的诗篇。
沣桥女子道班成立于94年3月。当时她们8个人是公路段优化组合的对象,以男职工为主的基层道班担心她们拖后腿,都有推托的意思。8姐妹的自尊心被深深地刺痛了。“男同志能干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做到。”憋着这口气,她们一咬牙干脆自个儿组织起来,成立了陕西省第一个女子道班。班长宋爱琴在全段职工大会上立下军令状:“保全优路,工作再上新台阶,路状若掉,甘愿受处罚”。而事实上这段7.5公里的道路恰好位于312国道的西安到咸阳出入口。既是省级文明路段,又是全省公路系统试行标准化、美化即GBM工程的样板,地处城区结合部,加之沿路又是蔬菜种植区,每天8000——10000辆的车流量和菜农随意丢弃的剩菜烂叶给道路养护带来很大困难,而给沿途小造纸厂送原料的麦草车随风抛撒的麦草和周围村民沿路堆积的建筑垃圾则是防不胜防。
为了尽快改变公路绿化平台杂草丛生,两侧垃圾成堆,路容不洁的面貌,8名女工划段包干,责任到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班长宋爱琴的爱人原在陶瓷厂上倒班,孩子上学没有人接送,她干脆把孩子送回了泾阳公婆家。45岁的张莲芝年龄最大,为了完成任务,她每天早上六点离家上路,天黑才回到家中,在铲草,清理垃圾,整理绿化平台,清扫路面中为全班树立了榜样。新婚的陈喜翠放弃了蜜月休假,同新婚丈夫一起上路参战。身单力薄的马焕玲在担任道班炊事员给大家做好饭的同时,还承包了一段路。20多天的大干,超负荷的工作,换来的是全段先进道班的称号,名列全段7个道班之首,还被咸阳市总工会授予全市劳动竞赛先进单位。
沣桥女子道班8姐妹的家都在市区,上下班全凭两条腿蹬自行车。离家最近的也得骑半个多小时。所以迎着晨曦上班,披着星光回家,成了8姐妹每天的“必修课”。而无法尽到的却是集母亲、妻子、女儿于一身的义务。孩子大一点的送婆家或娘家,小一点的,中午还得来回蹬三四十里的车子给孩子喂奶。有了紧急任务,晚上打着手电动员爱人一起干。一说起在泾阳婆婆家已上初中的儿子,班长宋爱琴眼圈红了:“谁的爸妈不想自个的孩子,可这工作忙啊!”女工张转娟有一次恰巧换休去接在幼儿园的孩子,可幼儿园的老师却不让她接,因为她从来未接过孩子,老师不认识她,提起这些,8姐妹人人心中都有说不出的酸楚。因为她们欠孩子、欠丈夫、欠父母的太多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铁锨、扫帚、钉钯等这些与她们朝夕相伴的工具坏了多少,她们已记不清了,只是脸晒黑、人变瘦、双手的茧子磨厚了。但她们养护的路段路面却变干净了,路基变平坦了,平台的花草树木变葱郁了。建班以来,年年都成为全段的先进道班,今年又成为全国公路道班中唯一一个荣获“五一劳动奖状”的女子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