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各类招聘与日俱增,为企业招贤纳士和为能人施展才华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但大潮汹涌,泥沙俱下。一些人开始在招聘中施展各种招数,弄虚做假,使得招聘鱼目混珠,真假难辨,让人深感忧虑。
借你的脑袋发我的财
招聘广告似乎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所列条件优厚。一些假招聘者正是以高薪、住房等等优厚条件为诱饵,抛出精心准备的“试题”,让应聘者心甘情愿地拱手呈上自己辛苦多年搞出来的科研成果或设计方案,然后加以充分利用,大发其财。至于招聘结果,可想而知。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刊登启事,声称欲在西北某大城市开设办事处,高薪诚聘办事处主任。一时间,应聘者络绎不绝。主考官亮出一道试题,要求应聘者设计一批商品房的销售方案。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众人苦思冥想,精心设计,呈上答卷后忐忑不安地苦候“佳音”。不久,报上便登出了该公司的售房广告,其方案竟与应聘者刘某设计的几乎完全一致。刘某找到主考官质问。主考官狡猾地一笑:“你有什么证据说明这一销售方案是你设计的?”刘某瞪目结舌:所有的东西都在人家手中呵!原来,主考官就是该房地产开发公司派驻这个大城市的办事处主任,他玩了一个卑劣的游戏便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本应由他自己,而他又没有本事完成的“艰巨任务”。
拉旗当皮,全是为了“知名度”
目前,中国广告业空前发展。但由于诸多原因,广告是量多质次:动辄“省优”、“部优”“国际金奖”等等,再配以明星的扭捏作态,美女的搔首弄姿,让人感到虚假不说,简直令人不忍卒睹。鉴于广告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怎么美好,一些人便挖空心思,在招聘启示上做起文章来。因为一些企业的经营者摸透了人们的心理:大张旗鼓、条件优厚的招贤纳才,肯定表明这个企业的繁荣与实力的雄厚。这样一来,企业的知名度也就随着具有诱人内容的招聘广告迅速提高了。这就是人们经常看到某些企业在各类传媒频频推出招聘启事的究里。殊不知,“醉翁之意不在酒”。内里究竟如何,只有鬼知道。
抛一只红绣球收一筐钱
在众多的招聘中,相当数量的单位会收取一定数量的报名费。一场招聘下来,收入相当可观。一些人正是利用这一点,虚构公司、集团,诈骗钱财。某铁路工程局职工周某、赵某,利用人们羡慕铁路单位的心理,私刻公章,印发招聘工人广告,骗取报名费达七万元之多。东窗事发后,被公安机关拘捕。
一些效益好,市场风险性小,各方面条件优越的行业、企业,其招聘往往以带资为首要条件。这样,招聘实际上变成了“筹措资金”的捷径。陕西某家报纸在改版之际面向社会招聘记者。笔者曾前去应聘,结果该报社要求每人缴押金5000元,试用期一年满后方可退还。按试用20人计算,该社便可拥有10万元的“流动资金”。
华美外衣下深藏豺狼心
在诸多的招聘广告中,有一道独特的风景———招聘女秘书或总经理助理。可意味深长的是,相当一部分是要求应聘者身材端庄,未婚,只字不提其技能。一位“过来人”愤怒地一语戳穿西洋景:那是老板在为自己招聘情人!
与这类招聘相比,拐卖人口的假招聘更让人咬牙切齿。某职介所绞尽脑汁炮制出一段精彩的广告词:“受广东某公司委托,特招聘具有缝纫、编织等特长的未婚女青年50名。为向应聘者负责,我所签定合同负法律责任,采取先到厂上班后收费的办法”。不知这是“空城计”而上门求职的女青年被里应外合送到了人贩子手中。
面对招聘中的种种缺撼,笔者认为,在告诫人们警惕的同时,贯彻实施劳动法规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已刻不容缓。工商行政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劳务市场的管理,从审批、成立、发布到市场监督形成一条龙管理;新闻媒体要对招聘广告严格把关;上当受骗的人们应依照有关法规,保护自身权益,只有这样,劳务市场才能积极、健康地向前发展。
警惕呵,面对招聘启事的人们! (李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