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呕心沥血谱华章

——记为了中国的《哈佛》作者张志军

2023年09月28日

认识志军是近二十年前的事了,欣闻他写出了一本叫做为了中国的《哈佛》一书,自然是先睹为快。读罢最大的感喟:感谢作者用毫不修饰的语言向人们介绍了一位杰出的民办教育家。可以感觉到,他不仅是用笔简直是用心完成了这一长篇报告文学。

记者是个艰苦的职业,整日东奔西跑,忙忙碌碌,加之广交三教九流,所以一线记者忙于稿件,而能实实在在出一本书,尤其是一部大部头的作品者并不多见。正应了见怪不怪,见奇不奇的缘故。而如西安翻译培训学院这所闻名全国的民办高校,本是出新闻的“富矿”,各色稿件也是屡见报端。然为其著书立说者,张志军当为第一人。据了解,目前国内记录杰出民办教育家的奋斗经历,为民办教育事业鼓与呼的大本著作,也是仅此一部。

写报告文学第一要义是真实,容不得虚构与浮夸。为此,张志军跑遍了古城大街小巷,访遍了所有可能见到的知情人。为了不影响传主丁祖治院长的正常工作,他只得多次利用节假日或晚上时间去采访。光素材就记了六大采访本。

通过采访,他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情景交融,领略了男儿不轻弹的泪水。能受劫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丁祖治能够白手起家,历时九载便创办出一座国内最大的民办大学,与他历遭磨难而不屈的倔犟性格密不可分。他的坎坷,他的求索,他的钢牙咬碎肚里咽高山压顶不低头,曾多次使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泪流在一起,心伤在一处。正如张志军所说,每进行一次采访,我的心灵就受到一次震憾,“我是用心来感受和书写丁祖治和他创办的事业。”

用心去写的作品必然会打动人心。为了中国的《哈佛》年初在北京一出版,便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看罢书稿后,欣然挥笔:“贺《为了中国的(哈佛)》出版。老将军魏传统更是不顾八旬高龄题诗一首:“科教兴国志,导向看良知。西译院效应,有私颂无私。”并在家中约见张志军,鼓励他写出更好作品。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认为《为了中国的(哈佛)》是近年来长篇报告文学中的一部力作,并将此书列为本年度向读者特别推荐的优秀作品,还在北京“文采阁”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议厅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就在笔者撰写拙文之时,欣闻由张志军本人根据该书改编的六集同名广播剧已经录制完成,并被列入“五个一工程”。

张志军,真有你的。 (郁文)

上篇:养一盆阳光
下篇:广告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7/6/19970614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7-06/14/22127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