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羽
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着人口的流动——农村向城市、小城市向大中城市,内陆欠发达地区向发展迅速的沿海城市流动……人口在不停地流动着。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广东省境内的外来打工人员已过600万,在上海打工的外来人员已近400万,在首都没有北京户口的外来人员已逾300万,其中有3%是跟随父母来京的孩子。
流动的人口,给城市注入了生机,给城市带来了活力!
流动的人口,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交通拥挤,医疗困难,住房紧张……于是,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又成为城市的一大难题。
学龄儿童档案
档案之一:交不起容纳费难上学
小曼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她跟随父母到沿海某市做生意已有四个年头了。5岁上幼儿园未费多大劲儿,可是要上一年级问题来了,小曼不是该市户口。父母接连找了市区十多所小学,也未如愿。结果在市郊联系一家小学,但要交纳5000元“容纳费”,这是规定。刚做买卖时间不长赚钱不多的父母,只得狠心,把一眼看不到就想念的小曼送到了千里之外的老家去上学,年轻的父母眼望着心疼的女儿在声撕力竭地喊着“我要爸爸、妈妈!”,心里酸楚楚,泪水盈满了眼眶。
档案之二:有钱也难进校门
李君夫妇可算是外来打工中的佼佼者,打工七八年,积攒了不少钱,在打工者中也称得上“款哥、款姐”,唯一大伤脑筋的是爱子已满七岁了,学校也没个着落。为此,夫妻一家家学校跑,甚至开出价码“只要收小孩子读书,每年愿出两万元赞助费”。可是,小小市区的十多所小学没有一家见钱开恩:“真没办法,这是市里的统一规定,我们不好乱开口子,再说,我们学校也是满员。”这对夫妻无奈,只得暂时请来家庭教师,每月薪金500元。
档案之三:进了校门又退回
冬冬是幸运的,一点没耽误,七岁就上了一年级,尽管每学年要交学校500元借读费和1500元赞助费。但学校是有言在先:“冬冬只能在编制之外,一旦有变化就得退学。”冬冬在提心吊胆地读书,年轻父母也在提心吊胆,生怕有朝一日被退学。一晃六年过去了,上面统计小学升初中人数时,没有冬冬。冬冬哭了,父母也在流泪乞求。冬冬没有办法升初中,便也跟着父母“下海”了。
上学难究竟难在何处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问题能否妥善地解决,不仅仅关系到孩子及其父母,更关系到国家的将来,那么上学难究竟难在何处?小学校长如是说——
我们这里的学校本来就少,教学经费里又没有包括这些外来的孩子,学校让他们交一点赞助费、容纳费之类是理所应当的,这也是控制外来人员子女人学的一个杠杆。否则,不收费,学校难以解决那么多外来孩子入学。
教师如是说——
一般来说,我们老师的“政绩”或者评价的好与坏,都是以学生成绩好差的标准来衡量,而外地孩子的语言障碍、接受能力学习程度参差不齐,老师也不愿意接收外地孩子入学。学生家长如是说——
我们是沾了改革开放的光,发了财,可是手头里有些钱总不能全部投到孩子学习上。目前为了孩子读上书,交点钱倒也没什么,怕就怕读不上书,没有学校肯收。我们周围就有不少孩子因上不了学,早早地跟着父母做起了“小帮手”,有的十二、三岁就三五成群两个结党干些小偷小摸之类的事儿。说句心里话,这样下去,外来人口孩子很容易出问题。近年来,我们这里写字楼娱乐总汇什么的高楼大厦一幢幢树起来了,我就想不通,为什么就不能腾出点钱来办些学校呢?
某市教委负责人如是说——
近年来出现的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日趋突出,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更是如此,多数学校确实没有能力接收外来人员的子女人学,这是个现实问题,有些地方的学校以收取容纳费、赞助费为条件接收学生或以不是本地户口为由拒收,都是不得已而为之。造成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办学没有合上时代的节拍,我们的学校少了!
呼唤中的希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将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流动人口子女的呼唤——“我要读书”已经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据悉,国家教委已召开会议,专门讨论解决各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问题。会议听取各地情况,决定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六个城市进行试点,为《城镇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就学办法》的制订提供参考意见。
国民素质要提高,关键在于教育,关键在于“从娃娃抓起!”
人们盼望着,孩子们盼望着,盼望《城镇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就学办法》早日出台,早日施行!
人们还盼望着,孩子还盼望着,盼望全社会都来重视教育,少盖一些楼堂馆所娱乐餐饮总汇之类,多办一些学校,让流动人员的孩子有个“家”!
古城闹市街头,竟有如此景观,吸引社会各界过往行人驻足观看。斗大的“冤”字,格外刺眼。是冤,非冤?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国家需要安定,人民需要祥和,市容需要美观。此情此景,出现在现代文明的法制社会,是“当事”者个人的悲剧,还是有关部门的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