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
陕北子长县境内,有一条川道叫重耳川。故老相传,这重耳川就是晋公子重耳避居狄国后,长期隐居的地方。
据《史记》记载:重耳的生母为狄国人,晋献公听信夫人骊姬之言,立骊姬子为太子,欲珠公子重耳与夷吾,重耳畏珠,便逃至狄国避祸。随从的人有他的舅父狐偃、狐毛,赵衰介子推等5人。“狄伐咎如,得二女。以长女妻重耳,生伯鲦、叔刘;以少女妻赵衰,生盾。”那么,无疑地,狐偃、狐毛也当是狄国人。
历史上,陕北北部,长期属狄国,称戎狄、白狄、西狄。史书里多次将狄字写为翟字,注解又谓狄、翟同音同义。可见这白翟即就是白狄,戎狄也就是戎翟。
一般人不深究历史,往往把这狄国视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甚或和后来的狄族混同。其实,白狄部落的领袖倒是轩辕黄帝真正的儿子。黄帝二十五子中,有一个便封在狄国,甚而得其姓。可见,白狄和亦称戎狄,西狄的秦国,都是正宗的炎黄子孙,留守黄帝陵最近的黄帝的守陵人。白狄先后还有过林胡、严狁的称呼,严狁曾长期和周王朝作战,屡陷关中,甚至《诗经》中还留有“不遑启居,严狁之故”的诗句,其实是,名虽各异,实则一脲。
子长的这一条重耳川,究竟是否就是重耳避难的地方,因手头史料匮乏,尚不敢就贸然断定。然大概绝不是好事者牵强附会,总有些蛛丝马迹可寻觅。因气候寒冷,过去年代,子长县很少产麦子,白面便成了稀罕之物。贫穷之家。一年大约只能吃三顿白面。一顿是刚打完麦子的农历六月六,一顿是过大年(春节),另一顿却是青黄不接的清明节。为什么把清明节看得这样重?父老相传,就因为清明节纪念的介子推,那位割股肉给重耳吃,后来又有功未受封,携母隐居介山,被后来寻找他的人以烧山之火烧死的忠臣介子推,曾和重耳长期一起生活在子长县。乡民们出自善良之心,把他也作为乡党了。就连清明节的主食,一种硕大的老馍馍,也命名为子锤(推)。这也倒不是有意为自己脸上贴金。热爱故土,故土上出了几个凤毛麟角的人物便大加褒扬,很应该说是一股正气,一股正义。推而广之,也就是一种深沉浑厚的爱国主义。美不美,故乡水。人哪,吃了哪里的五谷杂粮长大,喝了哪里的水成活,是铁了心永远也应不该忘记那一块地方的,否则,就可以被视作没有良心。
笔者的故乡离重耳川很近,曾多次在这条川里奔波过,有了一点知识后,也很想认真从事一番考据与研究。可惜历史的风已吹过两千五百年了,历史的雨也落过两千五百年了,晋文公重耳这一代霸主,也早已成了载人史册的一位风云人物。人去名在,深沉的养育他的大地在,这倒不由得让人更添加几缕怀古的说不上是伤感还是仰慕的滋味。
但笔者愿飨读者,虽属穷乡僻壤,重耳川还在,因夜看电视剧《东周列国志》,故有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