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回归之年的香港经济

2023年10月10日

文/陈新 图/方玲

今年是香港实现回归的一年,香港的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一度搁置的大型基建项目重新上马;香港本地的固定资产大幅度上升;低迷多年的房地产业开始回升,部分地区推出的新楼价格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的历史纪录;恒生指数突破历史高位后,又屡创新高……香港经济出现的繁荣,令世界上一些著名经济界人士惊叹不已。

香港经济繁荣令世界瞩目

香港虽为弹丸之地,但香港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却是相当高的。香港是目前亚洲的商贸投资中心,其地位紧随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荷兰之后,名列全球第八。香港与亚太地区的贸易额自1980年以来,每年平均以20%的速度增加,小小的香港,其对外贸易占亚太地区贸易总额的20%,仅1985年就达到了3634亿美元。

由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公布的经济自由指数报告指出,在被评分的150个国家和地区中,香港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的地区,其次是新加坡,美国排第六,英国排第七,日本则排第十一。该调查报告发现,享有最高经济自由的国家及地区,通常能够取得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例如香港人的人均财富由1965年的2279美元跃升到1994年的21650美元,增长了近十倍。

香港的经济地位令人瞩目,还表现在香港的不少工商产业也跃居世界首位。

香港是世界最大的成衣出口地之一。若将转口贸易计算在内,香港出口总额名列全球第一,1995年达到212亿美元。香港成衣业也是香港本地最大类的出口项目,约占本地出口额的32%,目前,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成衣及纺织公司有20多家。近十年来,香港已转变为国际性的生产服务中心、时装设计开发中心、成衣采购中心。

香港电子出口量居全球首位。香港的电子工业是香港最大的出口工业,在全港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1995年,香港电子出口总值逾486亿美元,目前有60余家电子公司在港联合所挂牌上市。计算机、收音机、电吹风、食品搅拌机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领先地位。

香港的玩具出口量居世界首位。目前,香港厂家所生产的玩具主要以塑料玩具为主,金属及电子玩具为其次,也有少量融高科技于一体的机械人、遥控汽车、游戏机等。1995年,香港玩具产品出口总额逾99亿美元,包括玩具转口贸易在内,约占香港出口总值的6%左右。

香港是亚太地区珠宝之都。据统计,目前香港是全球人造首饰最大的输出地,出口量执世界牛耳,1995年达到了2.69亿美元;而贵重珠宝出口量则排在全球第四位,仅次于意大利、瑞士和英国,1995年达到13.4亿美元。这些贵重珠宝首饰主要以黄金、白金、钻石、玉器、珍珠、宝石为原料,其中80%销往欧洲、美国及日本。

此外,香港还是东方的“金融之都”。目前,香港有380多家银行属于境外银行或控股银行,占银行总数的93%。遍布港九的银行分行共有1400多家。在香港挂牌银行中,有85家居世界前100家银行之列。根据1995年的—份统计资料表明,香港银行的海外资产总值达6740亿美元,与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伦敦、纽约成三足鼎立之势。

是谁造就了香港的繁荣?

香港今天繁荣的经济不是从天而降的,正如香港工商界一位有识之士所讲的那样:香港经济的繁荣,除了港人的勤劳之外,祖国因素是关键。没有祖国作后盾,香港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水,东方之珠将黯然失色。

自1841年1月20日,腐败的满清王朝被迫接受了臭名昭著的《穿鼻条约》,割让香港予英国后香港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并未出现经济繁荣的迹象,就是到了本世纪五十年代初,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也只有31.5亿港元。以经济发展水平衡量,当时香港的经济是相当落后的,不但落后于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城市,而且也落后于国内的广州、上海等城市。

香港经济的发展阶段是从本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的。50年代初,以上海、宁波为主的江浙一带的企业家带去了几十亿元资本、机器设备以及生产管理技术,开始投资香港的纺织业,为日后的香港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工业转型,在本土优先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而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线转移到海外,香港的华人工商界也及时地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轻工业,使服装、塑料、玩具、钟表、化工、电子等制造业初具规模,使以转口贸易为主的香港经济逐渐向轻工制造业为主的格局转移。

70年代末期,香港工业一度面临劳动力短缺以及高地价、高工资、高通胀的威胁。好在祖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为香港提供了经济繁荣难得的机遇,香港企业家利用地理之便,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线移往内地,在香港则着重发展金融、贸易、运输、地产、旅游、信息等行业,逐渐使香港经济结构完成了由工业经济形态向服务形态的转移。1994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已达10192亿港元,人均折合21800美元,超过了英国、加拿大、澳在利亚等发达国家。从贸易方面看,1978年到1995年,香港与内地的贸易总额由108.45亿港元上升到9871亿港元,17年间,上升了90倍。内地成为香港最大的进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转口货源供应地。每年香港从内地的转口贸易中获取利润1200亿港元。

在金融方面,1978~1995年间,香港银行由88家增加到186家;1995年香港银行业资产总值达到78379亿港元,比1978年增长41.68倍;香港恒生指数更是从1984年的1800点上升到1996年12月底的13300点。近年来,内地亦有18家银行在港设立了分行和代表处。中银集团已成为香港的第二银行集团。目前在港上市的国企达20多家,国有企业股票在港上市为香港经济增添了活力。

在祖国改革开放的17年间,香港每年在内地的投资均占内地外商投资总额的60%左右,1995年更高,达到67%,成为内地最大的外资力量。生产成本的降低,不仅使香港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更大大提高了香港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香港发展的历史过程充分说明,香港进入繁荣时期,基本上是与国内的改革开放同步进行的,祖国的改革开放,为香港经济的转型与蓬勃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巨大的动力。

九七效应,香港经济更上一层楼

回归之年,香港民心更稳定。据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表明,港人在进入1997年后,对香港未来的信心大幅增长。去年12月初有60%左右的港人表示对香港的未来有信心,时隔不到—个月,对香港回归之年有信心的港人的比例就上升到78%,增长幅度超过17个百分点,创下了近年来同类调查中最高信心指数。被调查者中有67%的人还表示会在香港继续投资。与此同时,大批移居海外的港人在新的一年里也纷纷返港,申请办理永久性居留权和永久居民身份证。

外国经济专家对香港的前途充满信心。前不久,美国经济学者纷纷就香港的未来走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学者认为香港经济的前景是好的。其中美国李赫曼兄弟公司的亚洲经济学家迈隆·默斯卡特认为,香港经济已从1994至1996年的缓慢发展中复苏过来,并有了起色。这种复苏的特点不是来自外部,而是从内部发生的。香港的整体经济正以4.7%的幅度增长。美国摩根·史圯利亚州有限公司的亚洲主管彼特·屈荷斯认为,从香港目前的形势看,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形势会更好。他预言,15年后,上海会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香港会成为中国南部的商业中心。美国商会驻香港主席马克·米歇尔逊说:“95%的美国商家都看好或十分看好香港的前景。”目前,日本是香港的第三大出口市场,香港对日本的出口总值持续上升,其中包括无形贸易和银行服务等。去年前18个月,香港输往日本的出口总值约600亿港元,较前一年同期增长18%。

香港瑞士商会副会长汉斯·鲁道夫·孔茨日前表示,瑞士商人对九七香港回归中国非常有信心,亦会继续在港投资。目前,瑞士在香港的总投资额已达126亿港元,在港注册的瑞士公司有500家,是位居香港第七大投资者。汉斯表示,对于瑞士这个人口只有600多万的国家来说,在香港有这样庞大的投资额,足以显示瑞士与香港建立了长远的关系,瑞士商人对九七香港回归后的前景十分我观。他认为,在97后,香港主权回归中国,中国可能比英国做得更好。

据香港政府公司注册处提供的最新数据表明,1996年香港新注册的公司有49734家,比1995年增加了16726家,在港注册的外国公司达到47604家,比上年增加287家。香港工业署去年12月份发表的《海外公司驻香港地区代表1996年调查报告》指出,1996年6月1日,海外公司在香港开设的代表办事处共有2307家,比1995年增长12%。经调查,其中97%的办事处将会继续以香港为地区代表。

九七前后,香港经济形势全面看好。九七前后,香港经济已出现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困扰主权移交的不明朗因素已基本消除,一度搁置的大型基建项目重新上马,香港的本地固定资产额大幅上升,一度低迷的香港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1996年10月份以来,香港恒生指数先是突破了1994年1月12201点的历史高位,后又屡创新高。长期困扰香港经济发展的商通胀率去年已明显下降。

祖国强盛是香港繁荣的保证

据有关人士分析,香港能在97年前后仍保持国际化的投资环境,主要是因为下列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为香港保持优良的投资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二、香港和内地的经济互补性为两地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三、作为香港主导外部因素的祖国大陆经济正稳定地迅速发展,这将对香港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四、港人对香港的前景的认识更趋于成熟和理性,对祖国的向心力日渐增强,这为九七前后香港经济的繁荣提供了保证;五、中国因素将继续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为各类资本在香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

上篇:没有了
下篇:香港回归后什么样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7/6/1997062107-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7-06/21/29205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