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海滨
随着7月1日的到来,香港总督的不光彩使命将要结束。彭定康就要去了。那么,当年他又是怎样来到香港的?也许对此鲜为人知。
末代港督彭定康的本名叫克里斯托弗·帕藤,其中文名字意喻“安定康宁”。他出身于天主教家庭,祖父是爱尔兰农民,父亲是乐谱出版商。在牛津大学学习时,其专业是现代史,后曾获荣誉文学士学位。其妻子名为玛丽·拉文德。
他在英国政坛的真正起步是在1974年。在这一年,他出任保守党研究部主任,成为保守党领袖的主要智囊。在此期间,他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撒切尔夫人赢得大选的胜利。据说1975年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在大选中击败工党成为执政党,彭定康也于当年成为英国下议院议员,此时他只有35岁。
在漫长的撒切尔夫人时代,这位帕藤真是如日中天,先后担任过撒切尔内阁中的多种不同的职务,成为英国政坛大员。他开始形成自己的政策思路:英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仍要扮演重要的角色,不能轻易言退,要保持一定的强硬立场……
尽管他受到撒切尔夫人的厚爱,但他在保守党的主要支持力量来源于主流派,他一直跟随希思·卡灵顿等,依附于党内传统的贵族阶层,并从中得到了莫大的好处。
随着所谓后撒切尔夫人时代的到来,他的离心倾向越来越明显,逐渐被女首相所冷落。
由于撒切尔夫人几次在保守党中获得多数大选提名,而且不负众望,连选连任,这使帕藤等人处于被关人冷宫的状态,郁郁而不得志。1983年,他在其政论专著《托利党辩》中,以激烈的措词,对撒切尔夫人的政策大加指责,大有向她开战之势。这个反映保守党内部政策分歧的不同声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注意。1990年11月,经过缜密的幕后工作,他认为最后摊牌的时机来到了。在保守党内部他与梅杰、赫德被并称为“三驾马车”,在取得另外两驾马车的积极配合后,他率先向自己的顶头上司发难,开展了大规模的党内倒阁活动。拒绝投票支持撒切尔夫人进入第二个回合的选举。结果令世界政坛人物大吃—惊,帕藤等人倒阁成功,撒切尔夫人不得不下台,由于帕藤在此次斗争中的杰出贡献,他被推举为英国保守党主席,登上了执政党的最高宝座。
但有趣的英国人却与他开了—个不算小的政治玩笑,没让他兴奋过头。1992年,英国举行大选,他本来踌躇满志,想挟倒撒余威,好好在大选中伸展一番拳脚,但最终却马失前蹄,在他的家乡英格兰西南部小城芭丝被自由民主党对手击败,失去了议会议员席位。
以保守党主席之尊,却败给了—个名不经传的自由民主党人,这使他顿时感到尴尬。看来执政党主席的宝座是很难继续坐下去了,即使勉强为之,在这种情况下,也恐怕南孚众望。
英国的新首相也对此始料不及,对于自己上台立下汗马功劳的帕藤,他不能不进行安抚。后者马上被接到唐宁街,经过秘密协商,帕藤接受了梅杰的一项密嘱,辞去了保守党主席,接受香港总督的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