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骋 李建平
序
这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啊!
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逶迤曲折,绵延跌宕,沟壑纵横,梁峁遍布,干涸少雨。夏季,骤然啸起的黄尘扶摇直上,令天昏地暗;冬季,尖利突奔的白毛风卷地而来,使周天寒彻。大自然用过多的笔墨,为这片高原厚土涂抹上浓重的冷色调,苍凉如上古歌谣之旋律,似边塞诗之意境。可就在这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却有那至情至性至纯至爱至恨至怨的信天游在原垴上可着嗓门儿地飘,有那大块儿大块儿云朵般的羊群在沟畔信天价地游,有那大红大绿大拙大雅大朴大素的剪纸鲜活在窑洞的窗棂上,有那凝聚着生命之底蕴燃烧着灵魂与激情的腰鼓踢踢踏踏在黄土高坡;更为神奇的是,在那荒僻的沟壑梁峁、折折皱皱里,地下却蕴藏了可贵的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是这片高原厚土对那些苦苦痴恋它的子民们的倾心回报么?
这又是怎么样一群神奇的人啊!
他们是高原的子孙,是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罗汝才的后代。他们的父辈,是延安的红小鬼,是南泥湾三五九旅的劳动模范,是那些拦羊娃揽工汉走西口的流浪歌手。所以,在他们身上,英雄主义和献身主义并存。吃苦负重,强悍顽韧。他们的血管里,奔涌着不甘寂寞的热血。那人老几辈的遗传基因,使得这些人喜欢弄世事。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激烈角逐中,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生命的意义得到了升华。他们在寻找大自然能源的同时,又不断释放自己生命的能源。这种释放,使得他们的事业和人生而显得光彩照人,斑斓夺目。
他们的历史,就是中国石油发展的历史。从他们身上,可以反映出几代中国石油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
上部:史页中的奇迹与荣耀延长油矿创建于1905年,是中国大陆开采石油的鼻祖
陕北有石油,有关方志史集诸如东汉历史学家班固著《汉书》、北魏郦道元地理名著《水经注》、宋朝沈括著名的《梦溪笔谈》、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以及《元一统志》、乾隆、道光年间的《延长县志》、《重修延长县志》中均早有记载。延长油矿生油条件比较好,但油层纵横向变化大,岩性致密,物理性质差,渗透率低。先民们虽已有使用石油的历史,但直至1907年,终于在延长县西门外打成了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才结束了中国陆上不产石油的历史,填补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项空白,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起了先驱的作用。
延长油矿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毛泽东在延安13年间,在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的窑洞里,就是伴着延长油矿提供的灯油,批阅文件,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整顿党的作风》、《论联合政府》、《关于重庆谈判》等92篇光辉著作。当时边区中央印刷厂印《新中华报》和《解放日报》以及大批书籍,也主要用的是延长油矿提供的油墨。就连爱国华侨送给毛主席的边区唯一的小轿车,也用的是延长油矿供给的汽油。所以,延长油矿被盛誉为中国革命的功臣油矿。1944年,毛主席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当时的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同志,亲自挥笔题写了“埋头苦干”四个大字,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了石油工人的奉献精神。
建国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延长油矿继承和发扬了“埋头苦干,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老矿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群策群力,不断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合特低渗透油田的勘探开发工艺。尤其是在原石油部、陕西省政府制定的“以油养油、采炼结合、滚动发展”的扶持政策指引下,他们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实行内部经营承包责任制,积极依靠科技进步,加速技术改造,狠抓采炼平衡,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老矿焕发了盎然的青春,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的鼎盛时期。 (连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