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目前全国数千万下岗职工,我们已不能不认识到再就业——这个跨世纪话题的沉重。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致使我国第一产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的从业人员超过了从业人员总数的一半。笔者以为,经过近十年的经济持续增长,我国经济结构正处在一个调整时期,从中央政府经济的宏观控制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周期上均可以证实这一点。因此,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产业领域转移的迟缓就成了再就业难的结症。
我国在八十年代开始的经济改革,曾出现过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造成了产业领域的转移。诸如生物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通讯工程、环境保护、医疗保健、信息行业等产业大量涌现,势如雨后春笋,掀起了经济发展的热潮,带动了相关的一大批产业出现,形成了从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到销售的体系,因而,创造了无数个就业岗位。这种经济增长,是处在经济发展周期的始端。人们不难忘记,在八十年代随处可见经济发展的迅猛迹象及与之相伴随的大量就业者的吸纳——汹涌而至的民工潮,那时,企业需要的是大量的劳动者,经过十余年的经济发展,这种经过启动、发展、调整的周期循环,现在已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因此,不可避免的是八十年代产生的新兴产业现已进入正常的循环期,而原有的传统行业调整速度又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大量的企业职工(主要是产业职工)下岗,失业的人数逐渐增加。要解开这个结症,首先要客观地认识经济周期的发展规律,不要怨天忧人。其次,社会和企业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领域的转移步伐,在发展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产业领域的转移,来带动就业领域的转移。 (赵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