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分数”杂谈

2023年09月26日

文/刘家骅

前几年,一个叫夏裴的男孩,因考试成绩与妈妈的要求差几分,又没敢说实话,被妈妈失手打死。儿子死了,望子成龙的梦想破灭了,妈妈在监狱里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近几年,此类悲剧虽说没见发生,但是,考分给孩子心灵的创伤,给社会和民族造成的危害依然十分严重。

现在,一些家长和成人,一见孩子就问:“考了多少分?”分数高,就翘大姆指,赞许有加;分数低,就给白眼,以致羞辱和惩罚。也有个别财大气粗的家长,一看到孩子分数没达到他的“期望值”就出言不逊,责问教师,责问学校。说什么:“我给你交了那么多钱,你是怎么教的?”

在某些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下,个别学校给教师下“分数”指标,把分数和发奖金、评先进、职务晋升挂起钩来,实行“量化考核”。于是,考试成了检测学生成绩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标准。高分到处可见,八十、九十不在话下,一百分屡见不鲜。其实,考试的分数并不能代表孩子所有的能力。由于长期以来,学校、社会都偏重考分,家长和教师也常把自己的孩子考分和校内外同年级其他孩子相比较,于是“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就成了沉重的桎梏套在学生头上,即使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不能例外。实际上,在基础教育低年级阶段,不应该给儿童评等级,也不宜组织考试,因为等级并不能充分反映儿童学习进展的情况。儿童进入学校,是接受记忆力、理解力、表达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的训练,而不是要掌握多少知识,不能用一张考卷来定儿童的“乾坤”。特别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当儿童还不懂得如何在成功或失败面前把握自己时,如此考试,会使儿童心态异变,其后果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应该肯定,评定学生学业成绩,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但它应该服从教书育人,而不是指挥教学。现今一些教师、学生成了考试的奴隶。各种变了法儿的统一考试满天飞,使教师丧失了主动性,学生没有了创造性。教育应有的平等、民主、愉悦的气氛沦丧,甚至评定优劣竞置尊重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前提于不顾,学校气氛压抑、沉闷、紧张,这是十分有害而危险的。

长期以来,我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现今有些地方,还要用考试分数把学校、学生、教师排队分等。这究竟能把孩子培养成什么人呢?这究竟对社会、对国家有什么益处呢?面对廿一世纪,社会各界有必要在“分数”问题上反思一番了。

这里有必要重温一下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他说:要“力求使父母们懂得: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把学科成绩的评定跟道德面貌的评价等同起来,是缺乏理智地追求表面成绩的结果。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上篇:没有了
下篇:一次狩猎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7-08/02/21665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