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晓虹
仅仅因为惧怕高考,一个成绩原本不错的女学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仅仅因为没得到一盘游戏卡,13岁的男孩子竟跃楼而下。
仅仅因为嫉妒别人的学习成绩比自己好,一名高三学生竟在高考前突然持刀杀人。
仅仅因为没准时吃上饭,孩子竟将母亲杀死,自己又上吊自尽。
每当看到这一条条令人心惊肉跳、不忍卒读的消息,我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疑问:这是我们的孩子干的事情吗?我们民族的未来怎么变得如此脆弱和偏狭?这样的孩子又如何能指望担负起二十一世纪的振兴中华之大任?
难道说,我们对今天的孩子所作出的承诺和所尽的职责还不够吗?
我们的经济生活刚刚好一点,就已经把全部的爱倾注到了孩子身上。他们要什么给什么,吃什么买什么。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纳入家长的监管和照料之中,就连暑期的夏令营活动,竟也有不辞劳苦的家长跟随着,唯恐自己的孩子摔着碰着。
正是在这样的溺爱下,中学生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的大有人在,甚至连地也扫不干净。
为了孩子我们付出的还少吗?咿呀学语之初,我们就教他们背唐诗宋词和ABCD;连“哆来咪”都分不清时,我们又为他们添置了钢琴、提琴。
在家长的眼中,孩子成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捏造的橡皮泥,完全忽视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不懂得尊重子女的人格,便缺乏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沟通,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家庭教育中的疏忽与偏差。要知道,一些孩子正是由于精神上不堪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才作出了让人始料不及的事情。
外国人似乎比我们懂得“娇子如杀子”的道理。在国外,孩子摔倒了,父母让他自己爬起来,在国外,吃苦是孩子的必修课,家长们认识到只有通过艰苦磨练,才能让孩子长大知道怎样把握自己,怎样立足社会;在一些国家,学会烹调和服装制作甚至要列入高中生的学分制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了很多的先进技术,也引进了可口可乐和口香糖,可对那些成功的教育方式我们是不是也引进一些呢?
面对前面那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我们应该警惕了:虽然我们主观上不毁孩子,可莫让孩子客观上因为受了溺爱而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