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生意场上淡忘亲情

2023年09月26日

文/刘宗玉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最重一个“情”

字。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念的改变,许多做零售生意的个体商店、国有商场划小核算单位后的承包柜台,均出现了不重情义、回避亲友的现象。为什么会有“买卖回避亲情”的现象产生呢?不妨从买卖双方的三种心态予以剖析。

宰“熟”——卖方扼杀亲情。这年头,由于挨宰的次数多了,人们也学乖了,商贩再想宰客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弄不好还会惹火上身。于是,少数商贩昧着良心,把眼光瞄准亲朋、熟人,或者千方百计与顾客套近乎,搞熟关系,通过杀“熟”牟取暴利。做布匹生意的林某坦言:生客警惕性高,不仅难宰,还担风险。熟人就不同了,对你比较信任,以为不会宰他。即便事后他发现挨宰了,碍于面子,一般也不好意思撕破脸皮找麻烦。笔者一位姓杨的同事说,他托熟人花55元买条红梅香烟,可后来到市场上一了解,50元便买到,欠了人情还上当,真划不来。惹不起躲得起,商贩不讲情义宰“熟”人,熟人上了当后自然不敢再“招惹”你了。

吃“熟”——买方伤害亲情。导致生意场回避亲情,问题不全出在生意人身上,某些爱贪便宜又不拘小节的亲朋熟友也常有意无意地影响商人的生意,甚至断送人家的财路,最终伤害彼此间的感情。某时装精品屋店主说,亲戚朋友来买服装,与别人一样的价被认为不够意思,但优惠给他又存在“后遗症”。便宜他一个人倒无所谓,倘若他嘴巴封不住,到处免费“打广告”,那价怎么提上来,生意还怎么做?

退休职工老张的烦恼则在于帐难讨。他退休后发挥余热,开了个门面,谁曾想到方便了老同事老熟人却使自己陷入困境:赊帐的太多。赊帐单上,所欠货款总保持在两三千元左右,有时高达五千元以上,有的熟人所欠不多,不好意思讨,但时间一久弄不好就成了死帐。“我一个做小本生意的,哪经得起这份折腾,熟人生意真难做啊!”老张无可奈何地说。

躲“熟”——买方害怕亲情。如今物品虽没统一价格,但差别并不大,只要了解行情,买生人或熟人的都差不多,犯不着为几个小钱沾亲戚、熟人的光,欠人家一份情。持这种心态者着实不少。

那些爱面子的人买熟人的东西就更加不自在了,人家开价后,你怎么好意思还价(特别在自由市场)。如果双方素不相识,买主大可理直气壮地跟卖主砍价,做不成生意没关系,各走各的路,谁也不知谁,谁也不欠谁。

对于生意场不相信亲情的现象,有的人不免担心:任其发展下去,人与人之间岂不只剩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了么?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生意归生意,情份归情份,把两者分开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社会进步。因为价值规律的核心就是等价交换,做买卖,不管是生人、熟人还是亲人,都是交易人,遵循价值规律天经地义。况且,真正良好的感情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谁能否认坦诚相待不是人间真情呢?当然,买卖双方自愿让利同样无可厚非,只要他能承受得起。这就如同要不要实行AA制一样,觉得好的就照办,觉得别扭的还按老规矩办。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保证人应承担哪些责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7/8/19970807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7-08/07/21677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