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的钱是人民给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现在要走了,这笔钱用不着了,还是把它再交给人民吧!”
这是张振宝临终时写的“告别书”中的一段。
张振宝是西安绝缘材料厂一名高级工程师,优秀共产党员。她的经济收入,除了单位发给她的工资外,再无别的来源。但是,数十年来,她却把两万多元用于支援灾区和资助单位里的困难职工。这些情况,直至她前不久逝世时,人们才从她的“告别书”中得到了解。
张振宝终生未婚,平生的收入除了个人生活所需和赡养老母亲外,其余的全部存入银行。多年来,她和她那多病的老母亲相依为命。老母亲去世时,她已六十多岁了,孑然一身,清淡度日。按说,她也可以象其他人那样花些钱去装修房子,去购置几件高档家电,去娱乐场所“潇洒走几回”,然而她没有这样做。反而平生节衣缩食,从来不肯轻易浪费钱财。她的一件毛衣,拆了织,织了拆,由五岁起一直穿到她七十二岁去世那阵。她的不少衣服都打了补钉。她的一把旧藤椅,从其破旧的程度已分不清是那年那月买的了?但她却依然坐在上面看书、学习。她每天的饭菜也很简单。她攒下钱想干什么呢?远在六十年代,她月工资为90元,单位里有名职工家里房子坏了,四处求助,连连失望,当张振宝同志得知后,连续用三个月的全部工资帮助了他。厂里有位女职工,丈夫早亡,生活困难,两个儿子又相继考上了大学。负担第一个大学生已相当吃力,次子每年学杂费又需3500元,到底上不上?她为孩子的前途急得团团转。张振宝同志问明情况后,一方面为其子找到了资助单位,一方面拿出自己的积蓄给以补充,为这个女工解决了燃眉之急。
张振宝临终前,又把她手头仅有的三万多元交给单位,要求单位用她这些钱一方面解决困难职工的医疗费问题,为工厂减轻点负担,一方面做为单位里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的奖学金。单位领导问她是否还有其他亲属需要帮助?她说:“我们家有个传统,只传知识,不传金钱!”再三了解后,才知道她在北京的一个外甥已经下岗,在南京的一个侄子生活也有困难。经过做工作,她才勉强同意用这笔钱中的一部分资助她的一甥一侄,剩下的另一部分按她的设想去办。 (李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