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大家的小品文

2023年09月26日

吴子长

如今各种各样的晚报以及各种日报的周末刊、生活刊、休闲刊像雨后的春笋,一夜间冒了出来,令人眼花缭乱,心摇神旌。这些晚报和特刊都是以发表生活类的小品为主,而这类文章又以贴近生活,真实地细腻地反映生活,一改日报那种板着面孔说教的方式,以它特有的平民意识走进了千家万户,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娱乐、休闲和启迪。

但是在这些表面热热闹闹的后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版面的迅速膨胀,原有的作者队伍不能适应快速消费的需要,许多版面出现等米下锅的局面。报纸每天都在出版面一期都不能缺,因此许多不该出笼的稿子都粉墨登场了,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仿制品、复制品和鸡零狗碎的东西。比如有人写孤独就有人写寂寞,有人写做人难就有人写做人难上加难,有人写旧自行车丢了就有人新自行车丢了,有一个人写过生日就有很多人跟着写过生日。开始读几篇还可以,看多了天天看就不新鲜,就觉得千人一面,看了一期的报纸就像看了每期的报纸。

我不是科班,没有理论,对写文章不敢妄加评论,但是我觉得文章应该能反映出自己的个性,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自己的东西,哪怕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写出来都应与众不同。最近读了季羡林的小品文,我深有感触。季羡林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名教授,但他的小品文没有一点大学问家的架子,文章没有引经据典,没有卖弄学识,以他的学识,随便引个例子也够我们翻三天书的,甚至翻半个月的书还找不到结果。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他的文章平易近人,读他的小品文就像听一位老太太絮絮叨叨,娓娓叙谈,但处处又闪现着智慧和才情。无论是写于三十年代的《黄昏》、《回忆》、《寂寞》、《年》等,还是写于九十年代的《神奇的丝瓜》等,虽然都是小事,但不给人小的感觉,而是显得大气和文彩斐然,几乎篇篇都是美文。

同是小品文,周作人也是大家,就连鲁迅也承认周作人的小品文比他写得好。由于周作人曾当过汉奸,以前我们是读不到他的作品的。近年来周作人的小品集很畅销,我也慕名买来仔细拜读,读了一些,感觉并不喜欢。周作人文章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特别是引用一些外国的典故又不加注释,叫人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要读透周作人的小品除非你和他一样,学识渊博。

小品文起红于三十年代,得到鲁迅先生的倡导,六十年后的今天又有走红的趋势,由于过多过滥,为数不多的精品被洪水般的文字垃圾淹没了。许多报纸成为许多文字工匠打喷嚏、洗尿布、涮奶瓶的场所。

我们呼唤真正的小品文,呼唤大家的出现。

上篇:以人为镜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7-08/19/21708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