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水
如今,一些企业负责人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不吃银行白不吃。在《商业银行法》实施已两年的时候,笔者所到之处深深地感到:专业银行依然走不出计划经济的影子,仍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操纵着它们。“银行资金财政化”依然十分严重,银行资金变成了救济资金、扶贫资金、变成了某些领导拨给企业的财政资金…
银行成了“唐僧肉”
亏损企业吃银行。银行贷款究竟有多少收不回,被企业“吃掉”了?来自央行的资料表明有20%左右。全国五大银行大约有6000亿元或者更多贷款无法收回,目前银行对企业的2万亿元债权处于不流动状态或偿还无望。
亏损企业的贷款是难以收回了。而银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亏损企业发不出工资咋办?财政没钱,银行给解决吧!银行的老板们可犯难了,一边是《商业银行法》称不能贷;一边领导又发下话来,让银行给贷款。结果,一笔笔贷款源源不断地贷给了早就该关门的企业了,不但利息收不回,本金也收不回,贷款变成财政资金了,搞救济了。江苏某县轻机厂连年亏损,累计欠银行贷款3000多万元,无法偿还,最近银行不给贷款了。1000多人的生活没有来源了,县领导出面找银行,不给贷款咋行?1000多人没有饭吃是要闹事的。没多久,这家工厂又吃上了“银行饭”。
首长项目压银行。不少地区和部门把企业上项目作为振兴一方经济的环节来抓,有的地方甚至把部门和企业上项目的规模和数量作为评价领导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是,地方领导为树政绩、企业厂长经理为完成任务草率行事,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据建设银行和国务院发展中心调查,全国近3000个大中型企业投产后,约1/3的生产能力没有发挥作用。1979年以后的13年间,由于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无效投资或投资的生产能力闲置,国有资产损失高达6800亿元。本来银行放贷款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一些“首长项目”仅凭领导一句话拍板,项目是上了,银行的钱也给了,就是没有效益。没有效益银行还得贴上“一辈子”:先给钱搞基建买设备,然后注入流动资金,亏损了还得贷款,工人要吃饭呀,工厂还要“再创辉煌”呀。行长们能不怕?不给贷款,首长那里过不了“关”。
“金蝉脱壳”骗银行。银行是个大草堆,谁都能去扯一把,企业已变着办法,利用各种方法如换牌子等把贷款赖掉。江苏省某县燃料公司累计欠银行贷款2000多万元,早已资不抵债。去年该公司分为4个公司,把所有的资产都分了,职工分流了,原来的公司仅留一间办公室,5、6个人看门,工资由新公司发给,银行来要债。他们说:“要钱没有,仅有一间房子拿去抵债。”这种情况屡屡发生。
企业多头开户给那些经营不善、长期亏损、资不抵债、面临破产倒闭的企业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和逃避银行贷款带来了方便。湖南娄底区某厂欠银行贷款已逾3000万元,多年分文未还,又在另一家银行开设新户,为了能取得贷款,以早已抵押的厂房、机器设备、土地等固定资产再次作抵押获得新的贷款,结果原开户银行的往来帐户被打入“冷宫”,贷款利息无法支付,过一段时间又故技重演,从而使银行信贷资金大量流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出现的风险贷款已逾8000亿元,基层银行亏损严重。
根子出在体制上
银行的钱是从哪来的?是老百姓的钱存进去的。老百姓的存款都贷出去了,问题是收不回来。这是潜在的危机!银行存款都贷出去了,连利息都收不回来,老百姓挤兑怎么办?就得印票子,就是通货膨胀。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银行附属于财政部门不具有相对独立性,盈和亏都是国家的,谈不上经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银行资金变成财政资金了,搞救济了。
我国贷款信用约束软化问题导致大量银行资金被吃,企业欠国家银行的贷款,究竟是两个法人之间的正常债务,还是一个家庭内部兄弟之间的欠债或者父子之间的债务,这个关系没有搞清楚。现在企业负个人的债务,不敢不还,如果不还,老百姓会来闹。企业发的债券或职工内部集资也不敢拖欠,哪怕从银行借款也要还。欠银行的不要紧,有钱还点,也可以不还,没钱就更不还了。
深层次分析,由于银行是国家的,受利益格局的影响,加之现行的银行体制政企不分,条块不分,导致地方吃中央的,企业吃银行的。贷款机制不健全,银行难以摆脱行政的干预,银行明知是不能产生效益的贷款因为行政干预不得不贷,而一些企业却依然认为企业是国家的,贷款是银行的,对贷款敢借、敢用、敢不还。银行自身的问题也很严重,有些银行,明知贷款收不回还是继续贷,一部分贷款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有不少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亏欠银行贷款,而贷款银行为了已发放的贷款安全,能收回来往往不得不继续贷款,以新贷款还旧贷,使企业的债务越背越沉,银行现行的核算体制也导致了一些基层银行,用放新贷的办法让亏损企业还利息,因为,有利息收入就有利润,有利润就有留成可分。“心甘情愿”让企业吃。
银行法为你“撑腰”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于1995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给银行业带来了福音。
最重要的一点是《商业银行法》明确宣布了:以后任何政府部门,任何一个单位不得干预银行的贷款。《银行法》表明,以后银行跟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会慢慢硬化起来。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的专家认为,当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解决银行资金财政化的根本出路。首都法学界的人士指出,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对逃脱银行债务,侵吞银行资金的企业及有关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