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富 张晨 王斌
榆林,古称上郡。历史上曾为古战场的边关重镇,由于历史的沧桑和黄土文化的厚重积淀,这片黄土高原相对沉寂多年。1992年,一支能征善战的“铁军”开进了这片古老的黄土地,开始了向沙漠的宣战,开始了地下能源的开发。
这支“铁军”就是南征北战46年,辗转祖国四方的国家一级资质施工企业——陕西省石油化工建设公司。
由陕石化建公司承建的陕北天然气第一个开发项目——榆林天然气化工厂3万吨甲醇工程,经过一年多团结拼搏、艰苦奋斗,于1993年10月建成投产,被厂方和榆林地委称为质量全优工程。公司被称为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钢铁队伍,并誉满塞北。
1996年4月,榆天化拉开了二期六万吨甲醇建设的序幕,陕石化建下属5个单位330多名职工组成的建设大军又一次浩浩荡荡开赴榆林,安营扎寨开始了他们的又一次征战。
六七月的陕北,骄阳似火,大地一片蒸腾、奇闷。
白天,塞上风卷黄沙,时而盖地而来,时而赤日炎炎;晚上,风沙呼啸,尘土飞扬。承担2台2500立方米的甲醇贮罐制作的第二分公司铆焊作业组,在组长黄鹏程、技师李文枝的带领下,下料、围板、干得热火朝天。这边自动切割机在铆工师傅的操作下割板,找破口;那边,李文枝师傅自行设计制作的胎具,在几位铆工师傅的忙碌中,省时,省力,又快捷地压出了梯子平台扳。塞北中午,酷热难耐,人们衣服都湿透了,但无论老师傅,还是年轻人,只有一个心思,那就是顶着烈日,拼命往前冲。6月30日,他们顺利完工,探伤合格率达100%。
转化炉制作安装,是扩建工程所有工艺设备中投资最大、工期最长、尺寸和重量均为最大的非标钢结构制作项目。丁丑年大年初三,50名职工就投入到该钢结构的非标制作之中,这群硬汉子踏着坎坷,冒着霜雪,连续作战,才走完了这段艰难而又曲折的奋斗之路。6月份,钢结构板运至工地,他们全面展开施工,没有彷徨,没有放松,在厂长张树林、书记李景宝的带领下,克服土建条件差的影响,精心组织、合理施工,使250吨转化炉巍然高峙在榆天化工地。
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高延荣管工组承建着工程最高、最难、最复杂的主蒸馏塔配管工程。为了赶工期,队员们加班加点,奋力拼搏,白天黑夜连轴转。甲醇管是直径最大、最长的管子,管长40多米,总重5吨。在吊装中,小高采用兵分两路作战方法,一组在下边拉绳协助吊管,一组在塔顶接管、对口、焊接。既无梯子平台,又无护拦、扶手,5名突击队员拉吊管爬上40多米高的塔顶,一点一点找正,那情景尤如雄鹰展翅。
8月份,安装工程进入“百日会战”关键时期,项目部制定了大干战略,参战的干部职工鼓足了干劲,全力以赴搞好工程建设。起重工赵孟新,老母患癌症,岳父也身患重病,因吊装任务紧,眼含热泪,带着对亲人的愧疚与不安,坚守岗位。设备制造厂老师傅代安旺之妻出车祸住院,身边无人照顾,几次电话催到工地,因工程无法脱身,只打电话作了安排,而毅然忘我地拼搏在施工现场。有几位老师傅的子女考学,家中多次催着回去,他们以工程为重,他们说,工程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仍战斗在安装一线。
青年职工更是英勇无比,作风顽强。焊工朱家斌腿上长了疖子,一声不吭地坚持干活,直到红钱上升到腿,被师傅刘延勤发现,逼着看病,才勉强走进医院,输完液拔掉针头又上了工地。王苏峰,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女焊工,走南闯北早已形成干练、泼辣的工作作风,爬上40多米高的平台焊接如走平地,风沙烈日使原本白皙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她无怨无悔。有一次,公司工会来工地慰问职工,并为大家放映影片,可突击队员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连夜干到凌晨两点。
一名叫高长存的老焊工,23年来,跟随公司转战南北,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石油化工建设事业。7月份调到榆林,路过家门而不入,径直来到了工地。其长子高延荣,才毕业两年的技校生,22岁就挑起了榆天化工程突击队长的重任,干活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猛劲。次子高延勤是个起重工,因人手不够也调到工地。老伴则为父子三人做饭、洗衣、当后勤。而且,高延荣的女朋友也是榆天化建设者的一员。全家并肩战斗。像这样的人与事,在石化建职工中,还很多很多。这就是石化建人的风采,住着夏不抵热、冬不挡风的简易工棚,吃着粗菜淡饭,可他们无论何时都对工程安装有一股使不完的拼劲,都在把自己的满腔热血,献给了石化建设这个高尚的事业。
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石化建人转战南北,在思想深处永远铭刻着公司总经理陈建中讲过一的句话:“搞建筑安装,本身就是创造,我们的产品是工厂,一座座石化厂在我们手中托起,我们奋斗,我们荣光。”石化建人以此为宗旨,在西部边陲创造着奇迹。
压缩机安装是榆天化二期扩建工程的主要控制点,二分司王华荣带领三个小组,在九台压缩机的安装过程中,按照安装规范,高标准、严把关,精雕细镂,令厂方十分满意。9月27日,电机试运转时,由于设计原因安装到位的转子轴间隙太小,而使轴瓦的振动为20丝,这点微小振动按规定是合格的,但他们不这样认为。而是主动打开轴承盖,拆下轴瓦找原因。当发现轴承凹面光滑度不够时,三位师傅用砂纸研磨,整整半个小时认真处理,达到了优质标准,令在场的甲方和有关领导心悦诚服。
合成塔的吊装更体现出石化建人对工程质量无限的追求。9月底,塔体才运到现场,起重组职工以高昂的热情发扬石化建人的顽强作风,采用拖排滚扛运输塔体,克服水泥框架影响,顺利将不等高双抱杆移到基础附近,下班时,已深夜2点。职工们一个囫囵觉还未睡安稳,早6时又赶到现场。经过精心组织,于下午13时20分准确吊到基础之上。参战职工欢声雷动,无比喜悦与自豪……
经过三百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拼搏,他们终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这片黄土地上筑起了一座丰碑。
1997年7月10日5时30分,6万吨甲醇装置一次开车成功,生产出合格产品。望着亲手装扮起来的管网,听到投产的喜讯,石化建人禁不住满眼的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