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昌
清代褚人获的《坚瓠集》说:“南宋理宗(赵昀)时的宰相赵葵,在炎炎夏日避暑水亭时,吟诗一首:‘水亭四面朱栏绕,簇簇游鱼戏萍藻,六龙畏热不敢行,海水煎彻蓬莱岛。身服七尺白虾须,头枕一枚红玛瑙。’最后两句沉思半天也未写出,身体困倦,倒头睡去。一侍女见后,提笔续道:‘公子犹嫌扇力微,行人正在红尘道。’
赵葵的六句诗实在平庸得很,描写的无非是亭中的自然景物,天气的炎热以及他床铺的高级。他身为宰相,躺在高级床铺上,在侍女掮扇起的徐徐爽风中悄然人睡,感到心安理得。侍女聪颖敏思,寓讽谏于续诗中:“你高枕而卧,还嫌我扇的风不够凉快。你可曾想到,有多少人还在日照似火,焦尘飞扬的道路上奔波劳碌呢?”
无论在艺术构思上,还是在思想境界上,侍女这两句续诗都要比这位宰相的诗高明得多。七百多年过去了,这两句诗依然拨动读者心弦,令人浮想联翩。
炎炎盛夏,酷暑难耐,同样一个热度,人们感受却不同,同样一个“扇”,人们感受其“风力”也有异。原因是,不同的人追求的条件不同,这就叫“境随心转”。
人之欲望者,心火也,扇力者,乃物质条件也。人之欲望无穷,可物质条件有限,以无限的欲望去求有限的物质条件,心火终难消除,会终日陷入永难满足的“苦海”之中,解决的办法是:“万缘且放下,心静体自凉”。有道是:“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你骑马,我骑驴,后边还有走路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果老拿自己的“驴”去和别人的“马”、甚至“轿车”、“飞机”相比,就会感到吃亏,就会总嫌“扇力微”,其结果:心火日盛,永无“凉爽”之日。
赵葵的六句诗,我很难背下来,可侍女这两句续诗却令人过目成诵,因为它寓意深远,用现代话说,有点“反腐倡廉”的味道,提醒我们的公仆,时时不忘群众的疾苦。也就是说,我们在“电扇飞旋,爽风宜人”之余,应想到施工现场上的工人、居住在闷笼或斗室的“下属”;当我们身居宽敞的居室、小楼、别墅犹嫌不足时,应该想想那些三代同堂居于偏厦的百姓;当我们吃着生猛海鲜,喝着美酒佳酿犹嫌乏味时,应想到,还有多少亏损企业的下岗职工正为生计而奔波,还有多少贫困家庭的儿童因交不起学费而徘徊在校门前……
当然,“挥扇不嫌‘扇力微’,常思群众更炎热”,这是一种境界;如果再能经常想点办法帮助群众切实解决一些“遮阳”、“避暑”之类的实际困难,那是又一种境界了,我们百姓更需要这样的父母官。诗两首 昳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