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利斌
提起马晓春,恐怕稍懂国棋的人都会想到他两夺世界冠军时的辉煌,以及他放荡不羁、天马行空、空灵飘忽充满灵气的棋风。可是近两年来,由于以韩国神童李昌镐为首的一批年轻棋手的成功崛起,他光芒四射的彪炳战绩却如昙花一现,许久没能再“一枝独故”了。
对于这一现象,国人多抱有:“马晓春不行了”的看法,抱怨这位天性聪慧、颇有悟性的国棋天才会从此衰落;再加上国内一班以常昊为代表的新一代棋手的日趋成熟,以及在国际赛场上年轻棋手占据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似乎人们也淡然了对马晓春的失望之情,俨然一付听之任之,由他去吧的态度。其实,这种态度是绝不足取的,更何况马晓春的棋也远没有“臭”到如此地步。
也许年龄稍长的棋迷都知道,晓春在其刚出道时,属“少年得志”类,他天赋极高,尤其“棋”颇好,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关键场所下出令对手猝不及防的“妙招”,且其招法轻灵飘忽,潇洒明丽,常让对手“找不到北”。以此为本,马晓春的名字一直是围棋界公认的“天才”代称。
而对于晓春而言,他虽具极高的禀赋,但在用功程度上却常令观者颇有微辞。因而在国内,马晓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笼罩在聂卫平的“阴影”之下,在国外,他虽才高八斗,却屡屡惨败在小林光一等超一流棋手手下,尤其在中日围棋名人战中,更是以0:2的比分屡遭小林光一的“羞辱”。正是在同小林先生的“手谈”中一败再败,一贯“好耍小聪明”的晓春幡然醒悟,他一改以往的“闲云野鹤”式的飘逸,而变得务实起来,在经历了一番磨难后,他“动真格”的选就了以后登顶冠军的辉煌。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晓春而言,辉煌后的沉寂的确令人沮丧,但也并不能说他甘于沉寂。其虽屡败于李昌镐,但却不能说他今后也不能取胜李昌镐,他虽没能夺回本应属于他的桂冠,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这个实力。比如前不久结束的富士通杯世界围棋赛半决赛上,他虽惜败,但从棋的内容上看,他仍然具备冠军的实力!
因此,在挫折中找回自信,找回往日“动真格”的决心,晓春会东山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