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办公室的左面墙上挂着一幅隶体书法:更上一层楼。他说:我们行的工作每年都有新计划,每年都要迈一大步。右面墙上是一幅国画骏马图。他说:我欣赏骏马永往直前的性格。他说这话时,瘦削的脸上带着坚毅和自信。他就是工商银行略阳县支行行长、全国金融劳模苏晓东。
(一)
苏晓东曾当了十几年的副行长,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3年,他当了行长,这又为他大胆改革,不断完善向商业银行转轨,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当时,中央已提出银行要向商业银行转轨,但如何转,怎样转,又没有现成的经验,现成的模式可照搬。苏晓东除了大量学习有关向商业银行转轨的理论知识外,还常开导他手下的人,如何转变思想观念,如何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说: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要有超前意识,工作才会主动。
向商业银行转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给国家聚积更多的财富。于是,苏晓东和他的助手周文波针对本行实际,从三个方面抓起:争取一个“平衡”,即存贷款平衡;调整“两个结构”,即调整贷款结构,80%以上的贷款投向A级企业,确保信贷质量。调整存款结构,加大活期存款比例,降低成本;加强三项管理,即加强对风险贷款的管理,把风险贷款降到最低点。加强收入管理,按月收息,并与信贷员签订承包合同。加强支出管理,每月的费用按有关规定和计划办,重大项目开支也由行长办公会决定。这一系列的大胆改革措施,为该行增添了活力,为向商业银行转轨奠定了基础。当年底,该行以万元贷款利润367.55元而高于工总行平均水平91%的成绩,跻身于省工行系统“十强行处”之列。1994年,当工总行提出银行要向商业银行转变。有的人还不知所措时,苏晓东和他的领导班子早已是胸有成竹,并与上级立下军令状。这年,他不但继续完善了行里的一些改革措施,还大力培植了一批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这年该行实现利润420万元。
苏晓东说:银行与企业是鱼水关系。他充分运用这一辩证关系,始终把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县级骨干企业做为信贷支持的重点。对效益好的企业给予信贷倾斜,对有发展前景但又有困难的企业开展“支帮促”活动。近年来,该行先后对14户企业贷款1.4亿元,支持企业引进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1995年底,该行贷款收息率达98%,工商业信贷资产风险度均为0.34,低于省行0.5的要求。1996年,该行又上一个台阶,各项指标均在全省县支行之首。
(二)
俗话说:公生勤,廉生威。苏晓东身为一行之长,他的言行举止最能说明这一点。
一次,县上为感谢该行对地方重点项目的大力支持,给该行奖励9万元,按理领导班子可拿30%。可苏晓东认为,成绩是大伙的,功劳是大伙的。他坚持按照出勤、工作质量、任务完成情况等项指标分配了这笔奖金。
他的老伴在县上一家效益不好的企业工作,一月百十元。凭他特殊的身份和工作关系,只要一句话,完全可以把老伴调到条件好的单位,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她病退回家。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说:如果让人给她安排了工作,也许我以后的工作会有麻烦。
他的儿子在邻县工行一个远离县城的办事处工作,儿子每次回家、进城都不方便。该行行长又是从略阳工行调去的,与苏晓东是共事多年的老朋友,可他没有为儿子说一句调动的话,只是说年轻人应好好锻炼锻炼。有人为了贷款,找他走后门,并向他暗示“好处”。可他始终坚持一切按规章办事,只要符合条件,就要坚决支持。否则,说啥也不行。正因为他率先垂范,全行没有贷出一笔人情款,保证了贷款投放的安全性。
(三)
苏晓东今年56岁,过度的操劳,使他头发已经花白。他个头不高,身材单薄,着装朴素。初次见他印象颇深:他随意平和,闲谈时也常引经据典,细回味他的话,内涵深邃,富有哲理。职工们说:他没架子,乐于助人。苏晓东自有解释:给群众摆架子只能说明自己无知无能。当领导的只有关心群众,尊重群众,他们才尊重你,愿同你一起努力工作。
“把自己的事看淡一点,把群众利益看重一点”,这是苏晓东时常在支部会上说的话。该行有3名职工夫妻长期分居,不但影响工作,有的夫妻还闹起了矛盾。苏晓东把这3人的夫妻调动承包给行领导。最后苏晓东帮两名夫妻团聚,副行长周文波帮另一名职工夫妻团聚。然而,谁也弄不清,为了解决这3名职工夫妻分居的问题,苏晓东和他的助手跑了多少路,求了多少人,说了多少好话呀!
在苏晓东的倡导下,该行对职工的婚丧嫁娶、生病住院、家庭纠纷等实行“五必访”制度,已坚持8年了。该行还定期为职工检查身体,又盖起一幢35套住宅的家属楼,且安上了热水器、防盗门、有线电视等。这一系列举措,使职工们深感略阳工行这个集体好温馨,工作干劲倍增。(柳江河田洪泽安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