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建文
1997年7月1日零时,江泽民主席一声令下,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海陆空三军部队进驻香港。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一伟大的时刻,同时也投向指挥这支威武之师的司令员刘镇武将军。
8月5日,记者专程来到了刘将军的故乡——南县武圣宫镇进行了采访。
武圣宫镇地处长江淞滋口与太平口交汇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镇守荆州的关公曾在此经过,秋毫不犯,后人为此修庙纪念,名日“武圣宫”。
1945年8月25日,刘镇武出生在益阳市邓石桥乡的一户农民家庭,父亲是一名篾匠。他曾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做的罪恶行径,非常愤慨。在刘镇武出生后,他特地给起名为“镇武”,意思是要他长大后从军行武,以抵御外侮。
1947年5月,在刘镇武一岁半时,由于家境贫寒,他父亲用一担箩筐将刘镇武挑到了武圣宫镇,全家迁到了这个洞庭湖滨的小镇。从此,他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直到14岁时考入株洲有色金属学校,16岁参军入伍。在南县教育局幸福院,记者采访了刘镇武的小学老师邝国杰。这位已72岁的老师,说起刘镇武来,印象还特别深。他说刘镇武特别敢于维护正义,班上有什么事,他敢说敢管,同学们也很服他。他干什么都不怕困难,班上搞大扫除,他总是第一个带头。最使这邝老师感动的是,刘镇武特别尊重老师。他虽然只教了刘镇武一年书,但刘镇武一直与他保持联系。1982年刘镇武的父亲去世,他回来办完丧事,还专门到邝老师家里来看他。
1961年7月,刚满16岁的刘镇武当时还在株洲有色金属学校读书,便响应祖国的号召,报名应征人伍,从此开始了他30多年的戎马生涯。部队是一个大熔炉,它能磨砺人的意志,铸造人的灵魂。尤其使刘镇武幸运的是,他一入伍,便来到了大名鼎鼎的英雄连——黄草岭英雄连。在英雄的影响下,刘镇武刻苦训练,使这个又黑又瘦的列兵很快成为尖子兵。1963年,全军开展大比武运动,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刘镇武所在的部队也成立了“郭兴福教学班”。这是一个由训练尖子所组成的示范教学班,班长就是刘镇武。第二年,在广州军区的比武中,刘镇武带领的尖子班一举夺得冠军。随后,又在全军分片比武中再度夺魁。为此,他荣立了三等功。长期的组织训练和实战经历以及高等军事院校的培养,使刘镇武由一名五好战士、特等射手成长为一名文武双全的军事指挥员。他善于把最新的知识运用于自己的指挥艺术当中。他撰写的《应重视改革指挥方式的研究》、《谈谈战区进攻作战的几个问题》等多篇论文在军内外获奖。他主编的《现代军队指挥》一书已成为军队指挥人员的自修课本。不难看出,由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将军出任驻港部队司令,部队指战员的素质可见一斑。
从1961年离开家乡,一晃已有36个春秋。期间刘镇武虽然多次回家乡,但每次都是匆匆忙忙。最后一次是1982年他父亲去世时。家乡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无不时常萦绕在他脑际。他经常从各种途径了解家乡的情况,并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出谋划策。1995年,南县筹备建县一百周年的庆典,在深圳举行“爱我家乡兴我家乡”的招商引资新闻发布会时,百忙之中的刘镇武主动召集南县籍人士从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牵线搭桥。1996年南县遭受百年未遇的洪灾时,他又从千里之外捐钱捐物,支持家乡人民抗灾自救。刘将军非常关心家乡人民,但从不以职务之便徇私情,连他的家人也不例外。他的亲外甥侯容燕在部队服役,三年后照样退伍回乡。
武圣宫镇党委书记周国华告诉记者,刘将军出自武圣宫镇,作为家乡人民他们感到自豪,也感到有压力,因为他们不能给将军丢脸。改革开放以来,武圣宫镇6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保持了年增长38%的高速度。现在,武圣宫镇每年有10万美元的橡胶制品出口东南亚,绝大部分是通过香港转口贸易的。全镇有7000亩水面种植了湘莲,每年有10万公斤销往香港。他们养殖的乌龟、湖鸭也有很大一部分销往香港。武圣宫镇的人民说,我们搞好经济建设,就是对刘将军最大的支持。
我们在镇上漫步,只见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条宽阔的公路横穿南北。在刘将军生活了14个春秋的房屋附近,有一个航运候轮室,36年前刘将军就是从这里离开家乡走向军营的。在镇上我们采访了刘将军的堂兄刘正坤。他说,祖国培养了刘镇武,现在是他为国效劳的时候了。作为他的亲属,我们决不扯后腿,不给他丢脸抹黑。刘将军的三姐夫侯正秋则表示,虽然刘镇武现在身居要职,但我们绝不用家事去干扰他。他说刘将军是个原则性很强的军人,不徇私情是他最大的特点。
走出武圣宫镇,我们感到,有伟大的祖国作后盾,有如此通情达理的家乡人民的支持,刘将军率领的驻港部队,一定会成为守护香港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