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琴
每逢9月上旬高校新生开学之际,高等学校门口都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络绎不绝的陪送大军从四面八方涌进了大学的校门,或父母送子,或爷奶陪孙,也有哥姐叔舅代劳的。学校派往车站接新生的专车中大部分坐的是陪送的家长,一个新生最多的竟有7人相送,平时清静空荡的校园让人感到小了许多,这浩浩荡荡的陪送大军已成为高校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令人不解的是,尽管校方不提倡陪送、公众舆论对陪送现象持否定态度,有的学校甚至在通知书中注明让学生自己来,如若家长送,学校一律不接待。可是家长们并未受规定的影响,依旧我行我素,去年如此,今年更加有甚。
难道家长们真的不知道陪送的利弊吗?“我们也知道送孩子上学,既不利于学生自立,也给家里增添了负担!”一位来自湖南的家长对笔者说,“但是没有办法,孩子长这么大从来没有离开过家,这几千里的路程,让他自己来实在放心不下。再说现在外面不安全因素也太多,车上容易出事,所以还是请假送来了,反正能亲自看看孩子未来四年学习生活的环境怎样,回去也会踏实许多。”
“我们来送孩子算是随大流”另一位家长告诉了自己送孩子的初衷,“孩子考上大学是件大喜事,谁都挺羡慕的。别人家长都来送,我们不来,既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平衡,也容易引起周围人的非议。何况平时上班请假很难,可这回给领导说送孩子上大学,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你想,谁能在这件事上做梗呢?这样我们就加入到陪送大军之中来了。”
今年的新生中,独生子女已占多数,孩子自理能力差,路途环境不安全、受市俗观念影响可以说是家长送新生的主要原因,也是新生陪送人数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看来明年要想减少新生入学的陪送人数,仅靠学校的规定和公众舆论的呼吁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提高独生子女的自理能力,有一个安全的旅途环境,改变人的世俗认识才是解决陪送问题的关键所在。
笔者在某校做过调查,该校新生除了本市的外,学生的陪送率达到了85%,而且平均一个新生要有两位家长来送。难怪开车接新生的司机师傅抱怨,应该接1000名新生,可实际上拉了3000人都不止。”
值得欣慰的是,笔者在接待处见到一位单枪匹马从山城重庆“闯”到西安的女孩,她给笔者讲了自己同家长“作斗争”的经过。原先父母也非要送,无奈她只好向他们摊牌:“要么我一人去,要么你们走,反正两者只能取其一。”最后还是她取得了胜利,虽然开车后也落了点泪,但她并不后悔,“既然自己有腿,为什么非要让家长抱进校门。”听着她的一席话,笔者对她产生了敬意。我总想,明年自己“闯”过来的新生会更多。
希望在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