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潮
韶山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曾被世人向往。相传因太古时代舜帝南巡在此演奏“韶乐”,凤凰街天书翔而得名。到了公元1893年12月26日,这儿诞生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便被喻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年少的我,曾于“文革”后期怀着无比激动的热忱来此朝圣,十多年后秋高气朗的的时节,我又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到这里拜谒。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溪水,车站边的窝棚变成代之而起的高楼,山中的草舍换成了砖瓦结构的洋房。坡梁上,桔林层层玉果挂金;川沟里,晚稻片片绿间垂黄。秋已结硕穗,苍松翠竹葱郁,阶坎田埂山花烂漫,参观的人群熙熙攘攘。怀念毛泽东的人还是那么多,那么杂(各种肤色),和从前没有什么两样!
只是高大的毛主席塑像,已耸立在他的故乡,使人看见格外亲切。那靠山望水的故居,依然独矗在竹林的怀抱之中。这座普普通通的湘农建筑里,毛主席双亲的画像,正慈祥地注视着往来的人流。格子窗下的书桌,是毛泽东启蒙读书地方;内屋的火塘边,年幼的毛泽东曾聆听过母亲的教诲;那盏桐油灯,不会忘记毛泽东微光下给弟妹们讲述投身革命的故事;门前的小道,是毛泽东走出韶山冲去求真理,回到上屋场闹革命的见证。
一旁的毛家祠堂,早已辟为革命的陈列馆。1925年毛泽东回故里,在此组建了第一个中共韶山支部;1927年秋,毛泽东又在这里举起义旗,用革命的武装,对付反革命的武装,打响了工农割据的第一枪。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之际,我们仰望着展室内毛泽东献身革命的六位亲人遗像,不禁热泪潸然。毛主席1961年回韶山的名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犹响耳旁。
来到上屋场不远处的毛家餐馆,尝尝价钱适中的毛家莱,当年毛主席爱吃的红烧肉,如今吃起来还是那么香。喝杯韶山青茶歇歇脚,与主人聊起伟人,不经意间又增添了对毛泽东的几分敬意。顺手望去,那明镜似的水田,少年时的毛泽东曾扶犁插秧;团团的荷池,是他锻炼身体,游泳洗澡的地方;左前方的打谷场,晒稻遇雨时,他赶忙跑去先帮邻居后抢收稻谷……毛泽东自小就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修养。这位韶山人动情地说:“不管政治气候千变万化,毛主席的恩情我们世代不忘?”当然,全国人民也同样不忘。
新建的革命圣地景缩园,把半个世纪毛泽东走过的地方浓缩一隅,供人瞻仰。那瑞金城楼的朝暾,遵义娄山关的残阳,延安窑洞的灯火,天安门前的曙光,以及我们今天的辉煌业迹,皆源于这儿发出的星星之光。今天来韶山重游,就是为寻根访祖,寻中国革命之根,访中共之祖。如果没有毛泽东,我们仍可能在黑夜里苦斗多少年;因为有了毛泽东,中华民族才有今天的繁荣兴旺。韶山确实是一部读不尽的伟大史书,是中国人享用不尽的创业法宝,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会过高。
韶山冲,我们还会再来拜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