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毛笔探源

2023年09月26日

文/泡泡

中国人使用毛笔写字作画的历史已有数下年之久。彩陶上的图画和纹样应当是由毛笔描绘在初胚上的;甲骨文也应该是先用毛笔写出,然后再用利器刻出的。但是,最早的毛笔的实物却是在距今2500年左右战国中期的楚墓中发现的。

发现最早毛笔的墓葬是河南省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和湖南省长沙左家公山楚墓。从中出土的毛笔与现在通用的毛笔相似,笔竿细长,笔锋均为2.5厘米,略长于现代小楷毛笔的笔锋。其制作方法是将笔毛围在笔杆的一端,以丝线束紧。其中,长沙笔采用上好的兔箭毛,相当于后世的紫毫,刚锐而富于弹性。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形容:“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

长台关1号楚墓的毛笔装在一个文具匣里,中间还装有小铜锯、小铜凿、小铜刀。可以想象,这些铜器是对简牍进行细加工、并在编绳处刻三角形契口使用的工具。

湖北省云梦睡虎地战国秦墓也出土了毛笔。但它与上述毛笔不同:笔毫是插入竿腔中的,与今天的制笔方法相似。同时该墓还发掘出了墨、砚等书写工具。它们与笔、简合起来可称为战国时期的“文房四宝”。与现代的文房四宝相比,仅仅是简和纸体现了古今差异,其余三种完全相同。

简牍、盟书、帛书都是用毛笔书写的,笔画具有弹性,起止处较尖锐,中间和偏前的部分略粗,充分表现了毛笔的特点。

上篇:黄河谣(国画)
下篇:陪乎,赔乎?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7/10/1997101106-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7-10/11/21769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