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0月3日中国队主场1:0小胜沙特队时,戚务生就使许多球迷和专家吃了一惊,他排出的541“怪”阵(由左前卫客串左后卫),让客场作战的亚洲冠军大大地吃了“苦头”,以致使处境艰难的国家队获得了宝贵的一刻喘息。战后,众媒介对此阵褒议有加,特别是在国家队临场指挥调度上,戚务生赢得了久违的赞誉。
如果说中沙之战中国队尚占有天时、地利,胜之不武的话,那么10月10日中科之战2:1的胜利便成了戚务生成熟的最有力证据。在辗转30多个小时的长途旅行之后,中国队来到气温高、气候燥的沙漠之国科威特,显然是冲着全取3分而来的,这一点从戚务生接受当地记者采访中流露出的自信可以找到,也可以从戚务生此役的指导思想中找到。随着十强战A组赛事的日趋白热化,戚务生和他的教练组在逐渐走向成熟。在意识到队员压力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练员后,戚务生一改以往出言谨慎、忧虑重重的形象,面对“敌”国记者,谈笑风生、掷地有声,极好地树立了国脚的取胜的信心,帮助队员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最终取得了胜利,此乃其进步之一。
在队员赛前动员上,通过中科之战也能发现戚务生的第二点进步:中沙、中科之战,中国队是在相当不利的局面上展开的,尤其在小组赛前2场一负一平的不佳战绩,无疑会增加队员想赢怕输的思想,但从中沙、中科之战中队员的表现来看,特别是中科之战国家队在比赛临近结束表现出的以我为主、不急不躁的心态,完全可以证明教练组赛·前动员工作、稳定工作卓有成效。
戚务生的第三点进步,是他在排兵布阵上的屡有所获。中沙之战,国家队针对沙特队惯打中路,擅于短传配合的特点,排出由左前卫马明宇客串边后卫,孙继海提至后腰加强中场阻截能力的“奇阵”,可以说是戚务生和教练组一次成功的佳作。中科之战,中国队又针对科队特点重拾541防守反击阵式,利用谢峰右路突破频频撕开对方后防线。在进攻思路上也一改往日“一条道走到黑”的作法,大打“弹性足球”,先是派出首发阵容中的健力宝小将隋东亮协同马明宇等开场伊始便率先在左路佯攻,由郝海东3分钟时攻入一球,后在对手力拼中场且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又相继调兵遣将,利用谢峰速度攻打右路,最终取得胜利。
另外,在临场指挥及换人上,戚务生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中沙之战的换人早有定论,在此不再多言,中科之战中的三次换人,均可窥到戚务生的匠心独具之处。第一次换人是上半场20分钟李铁换下隋东亮,使中国队一举夺回中场,使队员在被对手扳平后稳住了阵脚;第二次换人是下半场初彭伟国替下李明,使夺回中场的中国队在中前场利用彭的出色传球,屡屡制造“杀机”,一举确立了优势:最具匠心的换人发生在下半场37分钟时,当戚务生看到对手体力下降,后卫奔跑速度减慢的情况后,以快马高峰人替刘军,将优势成功地导人胜势,最终在离比赛结束还有一分钟时由高峰锁定胜局,也使中国队进军法兰西前景光明起来! (沈利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