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德
咸阳市工人文化宫,近几年来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较好地发挥了“学校”和“乐园”的作用,先后12次受到全总、省总、市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在经济大潮冲击职工文化的困惑与尴尬之中,咸阳市工人文化宫何以闯出一条红红火火的新路?围绕这个问题,日前,笔者走访了咸阳市工人文化宫主任修骏。
问: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一些长期从事职工文化工作的同志感叹:职工文化工作越来越难搞了。请问,你对此有何感想?
修:可以说,改革为职工文化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文化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和窗口,是工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工运事业和社会服务的责任;同时,文化宫又要顺应改革形势,走向市场,在大变革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细细揣度,就会窥出一个新视觉来。
问:请结合你们文化宫的自身实际,具体地谈一谈这个新视觉。
修:在“断奶”之后,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工作思路:在发展职工文化、社会需求与当地经济建设上寻找焊接点。陆续开办了实用技术和政治、文化艺术教育等各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西北五省区大批人员,在寒曙假举办中小学美术、书法、钢琴、合唱等各类学习班;组织专业干部为老年大学、少儿艺术中心、驻军部队等单位进行辅导。此外,还在文企联姻上大作文章:定期组织专业干部到厂矿单位,搞新闻写作、指挥、合唱、舞蹈等方面的辅导;联手搞庆典、节目联欢等各种文化活动;组织创作厂矿、行业歌曲,倡导企业精神,展现企业风采。并在宫橱窗内,分期分批地介绍咸阳知名企业和英模。这些焊接点为职工文化的发展廓清了道路。
问:据我所知,职工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是难以与经济效益挂起钩来的。在这种情形下,你们又如何达到两个效益相统一呢?
修:我们一方面抓创收,这用现代经营手段,实行规模经营,将分散的同一类型的娱乐项目集中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桌球世界”、“电子游戏中心”、“影视城”,用大气势的娱乐氛围吸引群众。在此基础上,又拓展经营渠道,办合资公司,研制出了前列通药贴,等四种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职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则根据职工的文化需求,多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文化活动,我们相继举办了“全国职工‘奥达杯’家庭摄影大赛”、“全国职工多彩的双休日征文大赛”、“陕西省职工电视演唱比赛”等重大的文化活动。还开办了“双休日大舞台”,职工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他们在健康、文明、向上的活动中度过双休日。以文补文时,我们力争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多业助文时,我们又尽可能地将文化因子同宣传企业形象结合起来,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问:这是否就是你们提出的那个职工文化新生代?
修:不错。有一个事就很能说明问题:去年,文化宫所属的文海公司出资20万元设立了“文海杯咸阳市‘五个一工程’文艺创作奖励基金”。此一举,不仅扶持和推动了文艺精品的创作,还响亮地宣传了“文海公司”,又自然地扩大了文化宫的影响而反作用于各种经营项目。
问:听说你们近年来,在抓职工文化上还有大手笔的举措。
修:这也是一个视觉问题。时代在突飞猛进,职工的文化品位也不断提高,如果我们仍囿于固有的那一套模式,根本就谈不上发展。要适应改革就要有新思维、新运作。基于此,我们走出了博采众长求突破,走了围墙图发展这一着:先后数次邀请了国内外的一些教授来文化宫讲座、办展览、搞演出,曾多次组织出国或赴外省进行文化交流,和国外艺术家们共同完成了大型壁画的创作、美术展示和钢琴演奏会、文学讲座等各种文化活动。通过广泛地文化交流,结识了朋友,开阔了眼界,吸取了经验,对各项工作都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1990年,我们请来了澳大利亚著名版画家、社会活动家杰夫·荷克来文化宫办画展,自此后,来往不断,或讲学、或和我宫美术干部联合作画。这一活动,得到了澳大利亚莫兰德市市长和咸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夸赞。正是这种交流,将遥远的心灵沟通,促使两市结成了友好城市。
交谈即将结束时,这位宫主任满怀信心地说道:“职工文化前景广阔,只要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取,就一定能辟出一个职工文化大发展的蹊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