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旧词例解

2023年09月26日

也然

西风东渐,帝制倾覆,民主科学得以提倡,凡八十余年,旧时陈词滥调涤荡几尽矣。尤人民政权初创,弊绝风清有年,黎民百姓口碑相传,云大同之世也。然好景不长,前朝旧疾复萌,虽有《资治通鉴》存焉,岂料步后尘蹈覆辙者有人。唯旧词翻新,几令同人兴叹。举其例,试解之。

捐纳

旧时中国,封建政权用授予官职以取得民间款银谓之捐纳。捐纳自秦始皇因飞蝗成灾,下诏凡百姓缴粟千石的拜爵一级始,历代封建王朝常因筹饷、赈灾、备边或兴办工程等事,用捐纳作为取得经费的来源,至有清一代,广开捐例,卖官捐纳几成“祖宗家法”,京官自郎中以下,外官自道台以下,均可捐纳。道光皇帝在位30年,年年开捐,年年卖官,捐监总数达到32万人之众,各省已无法安插,为了安排这些“待岗”官员,地方官吏收受贿赂,腐败公行。官职成为商品,官场也就成了市场,各色人等,为求所图,纷纷入“市”一搏,竞相效尤,各显神通。

至于今世,皇权不再,“捐纳”一语鲜闻矣,然卖官之事却不寡,郑元盛不是在明码标价、公开售官吗?所不同者,旧时是皇上的天下,而今是人民的国家,天不同,道亦不同,因此,老百姓就愤愤然了。

别敬

“别敬”一词,今人乍听甚觉生疏,《辞源》、《辞海》中亦无专条解释。然此一词语在满清时期却是热得烫嘴的一个,其实,“别敬”者,馈赠之礼物也。清末,外省官员进京求见、请训,离开京城时,送给京官的“意思”就是“别敬”,其另一种称呼谓之“贿赂”,但“贿赂”一词很不入耳,带上一个“敬”字,则送者理直气壮,收者心安理得。“别敬”的形式一般是封好的银子,以受者官阶高低而数量不等,并按时令和对象的不同有不同的叫法,如夏天送冰敬,冬天送炭敬,过年送年敬,给官人妻女送妆敬,给读书青年送文敬,给看大门的送门敬。“别敬”之名,典雅别致,却遮掩了几多丑态和羞行。

“别敬”起于清代,送礼之风却炽于今日。君不见,现在谋仕求官,办事央人,忘掉“钱物”是失于“礼仪”的,谁不照此办理,简直就是“傻瓜”。

养廉银

初听“养廉银”一词,是在我的老家农村。村上的头儿说,村上尚有10亩果园,承包出去,收入不再分红,用作干部的“养廉儿”。村民们说,他们都有工资,还要“养廉儿”,明明是多吃多占的新花样儿吗!及至翻过一点历史,才知“养廉”一说自古有之。封建社会,国家在征收田赋,或征粮食,或折成银子征收时,都要把粮食运输中的损失和银子销熔时的损失计算加入正额收缴,加征的部分称为耗羡,是一种额外的附加税赋,正如今天的收缴公购粮,粮食部门是要扣除杂质和水分的。在清代,虽没有“打白条”之说,耗羡一般却都进入官员私囊,给官员贪污留下了空档。雍正皇帝在位时规定,耗羡归公,另给官员一份“养廉银”,而此例一开,各地官员又在耗羡之外再加征养廉银,使贪污合法化、扩大化,百姓负担日重。

细思之,既需以银养廉,大抵是官员贪钱不廉吧!官员贪钱,其欲壑岂是“养廉银”能填满的?今世不是也有永远嫌自己工资低的干部吗?

上篇:把西藏唱给世界
下篇:夜约晁海记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7-10/21/21792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