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亏损企业解困“六大误区”

2023年09月26日

目前,部分国有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严重亏损,经营惨淡,企业已陷进一个举步维艰,危机重重的苦难漩涡之中。由此也引发了连锁性的社会问题。企业亟需扭亏增盈,摆脱危机,然而部分企业却步入了解困误区,给企业、职工和社会带来了更深的危机。

误区一:等、靠、要,把解困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

有些企业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严重,领导班子往往不从自身内部找原因、寻对策,而是把矛盾往上推,找主管部门,找政府,伸手索要优惠待遇,实在不行就坐等事态恶化,企图迫使上级部门伸手相助。这种依赖心理,延误了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摆脱困境的有利时机,往往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误区二:在职工身上打主意

一部分亏损企业面临资金困难、入不敷出的境况时,便在职工身上打歪主意。或对职工工资、劳动保护用品、津贴、医药费等应正常开支的费用,采取扣、压、减等方式;千方百计缩减工人应得收入,甚至长期拖欠职工工资、劳保、津贴;或借下岗之名把富余人员推向社会,既不发生活费,又不代缴养老金、公积金等费用,转嫁矛盾,推卸责任。此举严重影响职工积极性,使企业凝聚力大减,而一部分业务能手、骨干找各种借口“下岗”另谋高就,使企业人才流失,更显危机重重。在职工身上打歪主意,所取得的些许收益,对于企业管理不善的亏损“黑洞”无疑是杯水车薪,而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隐患无穷。

误区三:“分灶吃饭”甩包袱

有些企业在困难面前显得手足无措,为了化解债务及工资压力,采取了划小核算单位,车间分厂制,把企业层层分解、组建子公司、独立法人企业等手法来应付银行扣息、债权人讨债,甚至企图通过这种方法逃债。实际上这类作法使企业处于更加混乱的局面,个别新设立的子公司、分厂因仓促上马,缺乏经验,处于十分艰难的处境之中。采取企业分解的方法,往往是包袱没有甩掉,却容易造成新的漏洞,使国有资产流失,企业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势必元气大伤,处于更为不利的境地。

误区四:把解困寄托在合资、联营或搞副业上

一些企业不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一门心思寄希望于合资、联营或搞副业上。在盲目的寻求外商投资中,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有些在合资、联营时,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和资产评估,导致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以极低的价位入股或转让。如此这般,企业不仅未能解困,反而让自己的资产白白流失,给国家、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误区五:盲目压缩库存,出卖资产,造成恶性循环

一些企业由于连年亏损,资金周转困难又告贷无门,便盲目压缩库存,把大量宝贵的材料和原料,或者降位使用或者低价抛售;等到需要时又不得不高价采购,一出一进,白白损失一笔资产。一些企业不珍惜自己的资源,一旦需钱用时,就千方百计倒卖房产、地皮、设备。由于求钱心切,往往把价值不菲的资源廉价转让,而所得收益一旦投入经营不良的无底洞,也收效甚微。这样几番周折,企业原本厚实的家底也消耗殆尽,内忧外患,越来越深的危机把企业引向破产的绝境。

误区六:钻法律空子,违规破产,逃避债务,把矛盾转嫁给社会

破产制度本来是适应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促进企业自主经营提高效益的一种方式。实行破产制度也为了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可是一些危困企业不在积极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功夫,却千方百计钻法律空子,利用违规破产达到逃避债务的目的,以此求得企业新的“生机”。目前国家加大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力度,同时对破产加强监督和制约。那些企图借破产之名行逃债之实的企业,严重违背了诚实信用的经营道德,也违反了有关法律规定。至于个别别有用心者,其违法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但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亏损企业其造成亏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企业扭亏、解困需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切合实际的方案,同时还应放眼长远,只有通过扎实细致、循序渐进的不懈努力,才能摆脱危机,走向新的起点。至于那种盲目求快,乱碰瞎撞的短期行为是万万不可取的。(秦月)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自我积累滚动发展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7/10/19971030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7-10/30/21819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