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岩峰
生活在都市中的老年人,对已婚子女的白吃、白住、白拿行为的日渐扩张,其愤懑与无奈之情也愈演愈烈……
距离1996年春节还有半个多月,王老太便给住在市郊的大女儿打了电话,说想去闺女家过年。女儿女婿一听,哪有不允之理?说打扫好屋子接娘过来。怎料得王老太心急火燎,放下电话出门就“打的”来了。进得女儿家,闺女问为啥不等女婿去接就自己跑来了。你猜老太太说啥,不能等,再一等,怕出不来了。
喝点水,歇完脚,王老太慢慢地道出了她的“无奈”。常言道,人活七十古来稀,然而已近古稀之年的王老太却感受“人生七十真叫累”。她的儿子、女儿俱已成家有子。最小的儿子常年和自己一块生活,其余的则各自有家。平日里除了住在郊区的女儿不常回去外,其余的儿子是每星期必回。几大家一回去,难免要玩一玩热闹热闹,于是,有人玩牌有人看,孙子孙女遍地转,只苦了老太太,做了午饭忙晚饭。
“唉,管他哪,一星期忙活一次,累点也就过去了,这也是福份。”老太太自我安慰了一下。“可这次不同了,我真怕累倒了。今年的春节放假长,儿子们都说好了,要在这儿过完正月十五才回呢,我这把老骨头可怎么受得了?”
李君今年三十有三,儿子已上学了,不了解她的人说她:“真有福气,结婚十几年,没有单独立过锅灶,找了个好婆家”。了解内情的人则说她:“脸比城墙厚,长年赖在婆婆家白吃白住,赶也赶不走……”
确实,李君从结婚到目前一直都吃住在婆婆家。尽管婆婆家住的是两间小平房,而她的家是装修华丽的“双气”楼房。用她话说是“习惯了人多凑在一起,热闹,吃饭也香。回到自家的家中,冷清,还得米呀、面呀的张罗,麻烦!”
是啊,她和儿子是热热闹闹,痛痛快快了,吃得也香、长得也胖,还不张罗……可她婆婆呢,几次累倒,几次病倒。当然,她也算得上是个孝顺的,婆婆躺医院了,她拿上婆婆的钱去大商场、大饭店买来好吃的、好喝的,送到婆婆的病床前,婆婆病了,她领着丈夫、儿子先回娘家吃几天,坚持到婆婆离了病床回了家,她再“高高兴兴把家还”。
三
赵君刚结婚那阵子,他小俩口每月从挣得不多的工资中拿出100元交给父母作伙食用,够不够反正是那个意思。可去年从1月开始,小赵所在的工厂由于亏损严重发不出工资了,每月、甚至几个月才能领到生活费。恰好此时孩子又“呱呱”地来到这个世上。没办法,每月100元钱也拿不出了,只好请父母多多体谅。所幸父母每月的工资还能拿得出,这真是“老”的无奈,“吃老”的也无奈。
据笔者了解,当今城市中的“吃老”现象普遍存在40岁以下的中青年家庭中。他们或贪图安逸、或为了省钱、或出于无奈。其人数之多、范围之大,是可以用“吃老族”来统称了。值得注意的是,父辈,为了养育子女已经耗尽了精力,人到暮年,是需要子女们关心爱护的,若反哺不能、仍要吃老,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吃老族”们,该省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