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统文
当前尖锐的就业矛盾中,最突出的是企业职工下岗失业或不充分就业问题。正确分析这部分人的实际情况,应是我们把握改革力度和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立足点。
从统计角度来看,首先要界定富余职工的范围。国家劳动部把企业富余职工分为四类:生产性富余,指按目前企业生产规模无法全部安置现有劳动力而形成的富余人员;结构性富余,一方面许多生产岗位人浮于事,一方面大量苦脏累工种没人干;生理性富余,不到退休年龄的老弱病残职工;季节性富余,主要产生在受气候等因素影响的行业。按照这个范围,陕西企业富余职工大约有50—73万人。
据省内57家试点企业调查,下岗人员中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重新安置就业的占37.4%,下岗后一直处于失业状况的占30.1%,提前退休的占32.6%。在下岗失业人员中,参加职业培训的超过一半,占53.1%;正在寻找工作或等待安置的占46.9%。下岗人员重新就业的经济类型,以集体、国有、个体、私营企业为主,股份制和其他企业居次。试点企业的状况一般好于其他企业,全省下岗后失业的人员比重估计还要大一些。
下岗人员以中青年和低文化程度为主。据有关调查,下岗人员中25—44岁中青年占70%,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这表明,肩负着家庭生活重担的中青年下岗失业,必然使这部分家庭失去经济来源,生活变得极为艰难;受教育程度与下岗失业成反比关系,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下岗的可能性就越大。现代产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受教育程度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的重要因素。
从行业分布看,下岗人员以机械、纺织、冶金、煤炭、兵器、电子、建材、轻工等部门居多。以冶金系统为例,今年1—5月份,陕西钢厂、西安钢厂等4家企业已有2700多名职工下岗,人均月生活费80元以下的职工已达3726人。平均欠发5.8个月工资,欠发工资总额已为4172万元。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失业人口增多、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直接原因就是经济衰退或经济增长滞缓。因此,失业率成为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较快增长,那么,在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比较强劲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下岗失业人员?究其原因,既有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后果,也有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用工制度实行的是固定工制,这种就业配置的结果,造成了企业大量隐性富余,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障碍,而政府为了维护“充分就业”,不得不付出牺牲企业效益的代价。在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改变微观经济组织的行为,把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到追求利润上来。企业要增加盈利,就必须计算投入产出,降低成本,千方百计提高市场竞争力。这就必然使企业存在的大量隐性富余人员显性化,成为明显的下岗失业人员。这种下岗失业情况,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企业制度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之一。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已进入科技不断进步、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的时期。这就随之出现了两种不利于解决就业矛盾的新趋势。首先,对许多企业来讲,科技进步和装备更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必然出现一部分工人下岗失业。其次,科技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老产业部门由于资本存量的调整,出现劳动力需求下降,大量工人被排放出来;另一方面新兴的产业部门则需要大量工人就业。这就形成了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局面。由于技术素质要求不同,被排放出来的工人一般不能直接进入新的产业部门,这就出现了结构性失业。陕西的老化产业较多,由于国家经济建设重点东移,多年来投资严重不足,新兴的产业部门相对较少,因此,企业排放富余职工的力度与社会吸纳能力失衡,导致下岗失业人员的问题比较突出。第三,当前经济增长中的不平衡现象,也是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陕西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长率虽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但国有工业企业的增长速度却相对较低,而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却比较大。1996年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仍高达78.6%,国有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必然造成下岗人员增多。第四,陕西第三产业增长速度相对较低。第三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能较多的吸纳从第二产业中排放出来的下岗职工,但1996年陕西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仅为7.2%,低于GDP增长率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也是促使下岗失业问题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