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行军
这里所有的故事,都连着亘古逶迤的凉山;
这里所有的故事,都深深地印在川西南群山古老的褶皱里,伴随着迷雾、风尘、雷雨、冰雹、山头上的月亮和朝啸晚唱的悲壮,而成为一段艰辛岁月的特殊履历,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的新传奇
这故事的主人公,正是他们——奋战在四川省二(滩)——自(贡)500千伏输电线路上的陕送人。
六十多颗心怦怦跳动,等待着来自二自线西段指挥部、监理部、四川省质监站等数十名专家对陕西段基础工程的最后评判。 当听到合格率100%,优良率100%的结果时,有的人掉下了激动的泪水……
1997年3月18日,二自二回第四标段由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同四川省电力公司在成都签定合同书。
天道酬勤,陕送人终于拿到了进军四川电力市场的“通行证”。这支在黄土地上辗转近50年的电建“野战军”又将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红土地上干出一番壮举!
奔腾不息的雅砻江以她桀骜不驯的气概拍打着两岩礁石,在西南形成了本世纪末中国最大的、按国际招标制建设的水电站——330万千瓦二滩水电站。其配套工程——国内第一个通过世界银行向送变电行业贷款,耗资约130多亿元的二滩送电工程如一个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全国30多家送变电建设大军。顿时,四川成为11家送变电建设劲旅竞争的热土。
“一定要树立企业形象,创出“陕西牌”。公司经理刘勇的壮行语在每个人心中回荡。
于是,“质量树形象,服务闯市场”成为每个二自建设者心中铿锵誓言。
为了在西南市场站稳脚根,他们提出了“优质工程从第一基做起,全优工程从‘基础’做起”的口号,并从工器具配备,材料准备,技术质量保证措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过程控制。
为保证基础成型的质量,他们投入了近百万元购置先进工器具,购新搅拌机13台,震动器20台,并专门在西安突击加工适合该工程的异型模板和常规模板5824块,先进的红外线测距仪等。
施工人员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编写了施工组织设计、质量保证书等数十种文件资料和作业指导书,各种图表、制度、标语等全新包装上墙。由于该工程设计采用全方位不等高等截面斜柱式基础,在国内尚属首例,施工难度大,为此工程技术人员组成QC攻关小组,创造了“地角螺丝固定架”、“可调式模板支撑杆”、“斜柱式基础悬浮”、“新式角模脱磨”等多项新技术、新工艺,有效地解决了工程难题,提高了工效。
青年测工杨卫东、刘宝林从来到驻地那天起,几乎没有看过电视,每天晚上都泡在一大堆技术数据中不能“自拔”,用他的话说:“万一出错,怎么向弟兄们交代”。话虽朴素,却渗透着一片赤诚。为了把好质量检验关,项目部质管科长岳琦、唐志孝不顾胸闷在高海拔中翻山越岭,对基础进行100%自检和100%专检。所检查的万余数据无一超标。
队伍进点最晚,浇制方量最大,施工环境最差,但进度最快。对于创造的这多项之最,谭承泰指挥长动情地说:起初我们为陕送捏了一把汗,对他们的要求似乎太苛刻,但他们吃苦奉献的精神令人折服。
二自工程全长48.895公里,铁塔126座。线路全部处在西昌至昭觉县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沟壑印梁之间。该段经过重冰区,海拔高度平均2000米以上(相当于华山高度),最高达3300米,混凝土浇制量4200多方,工程总运输量866400吨公里。人说干什么都得靠个天时、地利、人和,而他们靠什么呢?
这里的天气如小孩的脸,说变就变。时而迷雾笼罩,时而烈日当头,空气湿度特别大。早上出门必须穿雨衣,在山上还得穿毛衣。施工人员在一天中经历春夏秋冬四季。由于地处高海拔,太阳出来紫外线特别强,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平原的一半多。造成呼吸困难,胸闷如堵,体力消耗特别大。稍有伤风感冒,如不及时治会引起肺气肿,甚至危及生命,304队队长马留成来到工地,没几天便嘴上起泡,脸上脱了两层皮,加上感冒,上吐下泄病倒一个多月。公司党委书记、项目常务副经理刘志东年过半百,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每爬一次山,头痛眼花四肢乏力要休息一两天才能缓过劲来。据当地老乡讲:凉山七、八月是雨季,十一月以后是大雪封山的季节,一年中的有效施工期只有半年多。今年的七八月份,他们每天都在阴雨、暴雨、冰雹等袭击下工作,被子潮得可以拧出水来,许多弟兄们得上了关节炎,湿疹等病,即使在西安最热的季节,他们居住在这里还生着火炉子……
303队驻在昭觉县龙恩乡,承担着全线最重的29座基础的浇制任务。6、7月份的连阴雨急得队长周德善哭天不应,以泪洗面。6月15日这天,阴雨密布,电闪雷鸣,周队长突想想起N4074号桩号的7.14吨价值3.5万元的水泥还在山上被彩条布盖着,他扯起一条彩条一口气跑了2公里,后被蹲点车追上后,他不顾一切冲上山去,护住了140多袋水泥。霎时暴雨如注,冰雹如刀,把他拍打成泥人、水人,俨然一个“兵马俑”。
负责大运的刘德才,70多个日日夜夜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每天押运材料在沿线150多公里的施工点来回穿梭,两头不见太阳,沿线的每基基础方位在他心里成了活“地图”,夜里回到驻地,他都拿出职工当作笑柄的“二宝”:泡菜和方便面作为“美食”,有人统计大运中他吃下了5箱方便面。
305队队长田胜利,父亲在西安突患脑血栓,妻子和岳父岳母长途跋涉把父亲送进医院治疗。当田胜利后来知道妻子是为不分散他的精力而隐瞒未告诉他时,田胜利悔恨地说:“我对不起家人!”
花40多元跑70多公里路到县城打长途电话肯定是要说最重要的事,但电话一接通,两边都失声的哭了。40多元呀,就是在双方的哭泣声中计算出来的。这就是我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青工和恋人干的“傻事”。
一边是妻子苦苦的恳求,一边是丈夫无奈的推诿,这便是二自项目副经理郑雅君与妻子为女儿露露赴北京看病所发生的故事,结果妻子含泪带女儿踏上了北去的列车…
在凉山,每天都在发生和正在发生许许多多催人泪下,荡气回肠的故事。
一位老送电工感慨地说:我们浇筑的岂止是钢筋、水泥、沙石,还有我们的心血、汗水及青春,线路每延长一米,我们的生命就缩短一寸。是呀,近五十年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一代又一代陕送人吞下了舍家别眷,风餐露宿的苦衷;饮尽了送去光明,点燃蜡烛的压抑;饱尝了依恋大山,情洒电业的甘甜。他们把所有的人生况味全部融进了凉山的风景,汇入了时代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