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敏
重庆市某寄宿学校,每逢周末,最为壮观的一景就是校门外公路两边排队接学生的汽车。在一公里长的车队中,奔驰、宝马、丰田、奥迪,所有高档车几乎应有尽有。
孩子命令家长:档次高的车离校门近点,档次低的离远点,别让人笑话……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几乎所有家庭都教育孩子自己去闯,不少六七岁的孩子天不亮就要上街卖报纸,家长骑着车在后面监护;在国外街头,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突然跌倒,有人本能地想上去扶他一把,他的家长会告诉你:别管他,让他自己爬起来……
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是“早当家”的孩子却往往因囊中羞涩而与重点学校无缘。于是,从接受教育的第一天起,一些“贵族”子女就有了优越感。
“贵族”子女如何打量自身
“富裕族”肯花大钱将自己的孩子送进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只要孩子能上重点,赞助多少我都愿意。因为从长远看,这钱花得最值。”一位私企老板这样说。
然而,面对父辈们通过高额赞助踏进好学校门槛的“贵族”子女们,又是怎样打量自身的呢?”北京某中学一位“赞助生”这样讲:“说起来,我总感到自己有点儿特殊,身份?地位?说不清。比起那些父母是工人的孩子,就是觉得神气。比学习,我或许不如那些家境一般的同学,但我电脑能买最好的,钢琴,能弹最上档次的”……女孩子这样说,表明那种盲目的优越感确实在他们相当一部分人心里难于排遣。他们对父辈奋斗的历史也许不经意或根本不清楚,留下的,只是今天的富有与荣耀。
“贵族”子女在干什么
广州—位“新贵”的女儿今年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其父在一位讲师家里为女儿租了一间房子,并专门配备了两个保姆,一个负责家教,一个料理生活,仅此一项每月的花费过千元。
从重庆来广州做羊毛衫生意的私营企业主沈某是亿万富翁,他以年租15万元租了一座院,专供给他打工的人使用。他的儿子寄宿在市第三幼儿园,每周接送孩子的不是奔驰就是奥迪。凡是幼儿园有的游乐设施,他们家里都有。这个三口之家常在广州饭店度周末,款待客户时,他也常带着儿子去。在夜总会,有时一小时就花掉上万元,小家伙为此特别开心。
按照家长们的设想,尽量为孩子创造舒适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以便使他们全心全意地用功学习,早成大器。
但是偏偏事与愿违!
更多的“贵族”子女越来越崇尚虚荣与消费。有时甚至对老师说:我们家里交了钱,你就得伺侯我们。
一个刚刚考上外语学院的大学生,非让家长买一双900元的旅游鞋以资鼓励,家长买了一双200元的,结果孩子极不高兴,与家长赌气好几天。
重庆第三小学一位班主任在家访中发现,拥有钢琴的家庭占有全班同学的90%,压岁钱超过1000元钱的占95%以上,每天零用钱不低于20元的占80%,不会做家务的.占85%。
这些孩子们甚至能做出连他们的“贵族”家长也会瞠目的事情
孩子们在一起比谁口袋里的钱多,10元,20元,100元,全都是“毛毛雨”;
有的孩子闲得无聊,用硬币在水池边比赛打水漂儿,看谁打得远,打得多;
有的孩子玩腻了玩具飞机、火箭,就用家里的钞票折纸飞机、纸火箭,扔到外面,异常大方;
有的孩子在轮到自己值日时,就花钱雇人代替,擦黑板5元,打扫地面10元。
从这些孩子的身上,我们看到其父辈犯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们慷慨倾囊把金钱交给了孩子,却唯独忘了一件——告诉他们创业的艰辛和应当如何做人。
“贵族”子女谁来教育
“贵族”子女的家长往往在生意场上披荆斩棘,春风得意,然而在教育孩子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
家长们认为,我们交了这么多的赞助费,不就是希望老师能够严加训导吗?那么学校呢?老师呢?
教师们却有苦难言:“我们的月收入都比不上这些孩子一个月的零用钱,有时想想都觉得心虚,面孔也很难扳起来。”
很多教师还是称职的,他们想尽办法循循善诱,有的学校还把“贵族”子女与贫困地区来的孩子分到一个班,注重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作风,且已见成效。但是身教重于言教。有些外地家长每逢节假日都坐飞机来看孩子,带着孩子到豪华饭店挥钱如土,几天就把孩子惯坏了。
很多学校表示:并不愿意将孩子分成三六九等,但是一收费这个等级就自然划分出来了。可是如果不收费,学校的包袱就会越来越重,效益提不上去,尖子教师留不住,学校的声誉也会下降。
显然,收费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对于交了高额赞助费入学的“贵族”子女,学校是否能一碗水端平?
很多中学对“贵族”家长有三个抱怨,一是仗着有钱,把孩子扔给学校就不管了;二是只重子女消费而不重家教,导致孩子自立能力极差;三是一旦功课跟不上被学校劝退;家长们就以索取赞助费为由与校方发生无休止的纠纷。
无奈之余,学校可能会对“贵族”子女们稍加放宽政策,正是这一点放松,就可能毁掉孩子们的一生。
教育孩子是多层面的,只靠金钱来堆砌,是永远也堆砌不出孩子的锦绣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