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兆麟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俑坑文物能完好安全地传给后世吗?从事秦俑坑文物保护的科技、考古工作者经过十多年的辛勤探索,终于在解决最为关键的秦俑彩绘层脱落、俑坑土遗址开裂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位于西安市东30多公里的“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园,于1974年春起发现庞大的地下兵马俑群。据考古探察,三个俑坑内共埋藏近八千件陶质兵马,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然而,千余件兵马俑陆续出土后,俑身彩绘层出现起翘、卷曲以至脱落;兵马俑赖以依存的俑坑、隔梁等土遗址,也出现大量干裂、缝隙等,且危害日趋严重,引起中外人士的普遍关注。
这批世界级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国家和陕西省文物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秦俑博物馆于八十年代中成立了专门的科研课题组进行试验和研究,九十年代初又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部门进行合作,德方提供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加速了科研攻关的进程。
课题组经过反复检测分析,发现秦俑与汉俑、古代壁画不同,秦俑在彩绘前表面先涂有生漆等有机物,后绘以无机颜料,这种在世界上十分罕见的彩绘构成,使通常使用的保护方法收效甚微。课题组在弄清秦俑彩绘层、有机质层的成分、特性及相至关系的基础上,选取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多种加固剂用于陶俑作试验对比,筛选出效果最佳者,然后又经反复试验,使保护技术在实验室中达到成熟。此后,对5个陶俑头和十多个大小俑身残片进过实际保护,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分别经过二、三年至五、六年,其彩绘层都牢牢地保存在陶俑上。目前他们准备对正在发掘的二号坑中新出土的陶俑进行整体保护。这将使埋藏地下的6000多件兵马俑,今后出土后可望得到有效的保护。
秦俑坑文物保护的另一大难题是土遗址干裂。俑坑中一条条土隔梁出土后失水收缩,有些裂缝长达十几米,缝宽约十公分,有的向下延伸至坑底,如遇稍大震动,极易掉块、倒塌,不但破坏了俑坑原貌,更会压坏旁边的陶质兵马。课题组经过反复对比,试验,最后采用了尚无先例的机械加固方法,就是在两个隔梁两侧脚下埋桩,上置钢板贴于梁壁,应用德国援助的不损坏隔梁的无振动钻具,在梁壁中上部钻孔,用钢筋穿过钻孔与钢板相连,并对钢板进行作旧处理,与土色浑然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德国文物保护专家认为这比用化学药剂等办法更为简便有效,说“这是世界上唯一的好办法。”
此外,该馆对俑坑内文物遗迹的防霉,二号坑新出土的炭化棚木的加固,均找到了有效的解决办法。与有关科研部门协作的陶俑防止烈度七、八级地震的试验研究、俑坑小气侯变化规律研究及环境质量评估等,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