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乡镇工业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蓬勃兴起,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区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榆林乡镇工业起步晚,七十年代初近乎空白。1980年农村工业产值2357万元,只占全区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6%。八十年代中期,中央提出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并作出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乡镇工业建设的政策措施之后,榆林乡镇工业迅速起步,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榆林地区乡镇工业的现状看,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持续、快速增长,产值规模迅速扩大。“七五”时期全区乡镇工业产值平均年递增31.1%,“八五”时期为20.7%,产值规模连上新台阶,1996年达到15.49亿元。二、在全区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已成为榆林经济跨越的重要支柱。1996年,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0%。占全区工业总产值50.3%。1985—1996年,农村工业总产值增加14.9亿元,占全区农村社会总产值增加额的21.2%,占全区工业总产值增加额的52.6%,农村工业已成为支撑榆林经济的主要方面。三、依托资源开发,初步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煤炭、建材、化工、电力和以轻工、纺织、机械、食品加工共同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行业格局。榆林地区是能源富集区,煤、气、油等储量丰富,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乡镇工业围绕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率先在煤、气、油等优势资源开发上取得突破。1996年,农村工业产值中,重工业的比重占到75%,轻工业只占25%。农村煤炭开采业完成产值58256万元,占农村工业产值的46.3%,生产原煤871万吨,占全区煤炭产量的77%。建材、化工、轻纺、食品工业也初步形成规模,1995年分别完成产值16859万元、13344万元、22526万元和14609万元。四、出现了一批乡镇企业亿元大县和企业大户、乡镇工业小区,农村工业开始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1995年全区产值超过一百万元的乡镇企业91个,产值超过亿元的乡镇大县有榆林、神木、府谷,其中府谷县年乡镇工业产值达5亿元以上。并初步形成以煤炭开采为主的神木大柳塔工业区,以化工、建材为主的府谷工业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南六县工业区和以轻纺为主的榆林工业等各具特色的工业小区。
但是,榆林乡镇工业起步晚,属于低基数下的高增长,和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农村工业依然是一条短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总体规模小,区域发展很不平衡。1995年全区乡镇工业总产值12.58亿元,只占到全省乡镇工业产值的3.6%。全区农民人均工业产值447元,远低于我省931元的平均水平。全区12.58亿元乡镇工业总产值中榆林、神木、府谷三县就集中了10.7亿元, 占到全部产值的85%,大多数乡镇的工业发展十分缓慢。二、行业门类比较单一,农副产品加工业滞后,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榆林地区是能源高度富集区,同时农副产品资源也十分丰富。但区内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建设却明显滞后,1996年农村农副产品加工业完成产值15110万元,占全区农村工业产值的12%。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也多是季节性的手工作坊。三、小型分散、类同、弱质问题突出。1995年,全区乡镇工业企业6137个,平均每户拥有固定资产6万元,拥有流动资金4.5万元,平均年产值20.5万元。规模较大的股份制企业、集团公司、私营企业为数很少,多数是小型分散的个体经营户和联户办企业。同时,产业趋同问题比较突出,如榆、神、府三个县的煤炭企业229个,占到全区乡、村煤炭企业244个的93%。产业的趋同、小型分散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不相适应,严重影响着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 (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