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霍济成 本报通讯员 李文军
今年54岁的凤翔县总工会主席庞录奎,面对工会实际,心系职工解难题,呕心沥血上项目,在短暂4年时间里就使工会工作面貌大为改观,影响日隆。“有事找工会,有难寻庞总”——成为雍城万名职工的“口头禅”。
扑下身子抓维权
在企业改制潮中,老庞大会小会强调:企业体制的改变不能削弱工会组织,更不能使工会组织自行消失;股份制企业必须坚持董事、监事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职工董事、监事须占三分之一,工会负责人要作为职工董事、监事的候选人;股份制企业要成立职工持股会,以维护职工股金的权益;在改制过程中,工会财产和经费,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企业债务不能由工会经费抵偿。由于他依法据理立争,从源头上维护职工利益,使一些侵害职工权益的事件得到了妥善解决。
今年3月,凤翔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停产2年的关中造纸厂实行破产。当时,工业总公司害怕召开职代会审议企业破产方案职工意见不一通不过,拟打算召开部分在厂行政管理人员审议方案。庞主席听得这件事后,连夜找县委主管书记、县长及工业总公司领导,说明召开职代会审议企业出路问题的重大意义及责任,指出他们召开行政管理人员会议定方案做法不妥,及时制止了这一违法事件发生。
今年9月,在凤翔县卫东实业总公司被杨陵西植公司兼并过程中,西植公司对卫东其它条件大都答应,就是对680名职工上岗问题存在很大分歧,坚持人员须由他们选,对年龄大的拒不接收。面对此情,庞主席东奔西跑,上下疏通,找县上领导谈,在体改会上讲,其它条件可以妥协,唯有职工上岗问题不能让步。在他的据理力争下,终于使全部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
关中工具厂9年拖欠工会经费30万元,多次摧收无效。去年8月,庞主席顶住各方压力及冷嘲热讽,依照《工会法》、《陕西省实施工会法办法》、《民法通则》等法规,依法起诉关中工具厂。鉴于该厂效益不佳,在市、县领导协调下,庞主席一次依法收回5万元,并达成了以后每季上解1万元、不足部分等企业情况好转后补交的协议。
情系职工解困难
1995年初,庞录奎针对凤翔县双停亏损企业增多,下岗、待岗职工增加的实际,挤出资金,抽出人员,在俱乐部兴办了企业用工培训学校。开设了裁剪、缝纫、机电、公关、礼仪、烹饪等专业,增加了劳务输出项目,为企业培训骨干人才,为富余职工再上岗牵线搭桥。两年来共向社会培训输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752人,远至广东、深圳,近至西安、宝鸡。1996年,又积极引进开办了“西府实用专业培训学校”,使下岗职工掌握了一技之长,为再就业打下了基础,使全县停产4年之久的陶瓷厂、棉织厂等部分下岗职工很快走上了新的工和岗位。他听到教育系统青年男教师由于婚姻问题不安心教师工作,有的要求调人县城,有的托熟人,找门路,要改行离队的情况后,多次与县教育工会主席协商,挤出工会经费,实施了“红娘奖”工程。4年来,为全县大龄青年教师介绍成婚241对。
对于职工的来信来访,他建立了登记簿,实行专人管理,限期结案。对于“大案”、“要案”,他都放在心上,亲自参与,快办快结。1996年8月,他了解到新秦家具厂职工衡乾厚因工负伤花去医疗费2000多元,而该厂拒不承担责任的事件后,三次驱车,深入调查,了解取证,此后积极与县仲裁委员会互通情况,受理案件,依法责令该厂赔偿职工医疗费、误工费3400元,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几年来,他亲自参与解决涉及职工利益的各种问题达30多件。
在工会经费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他建起了“特困职工档案”,每年都抽出有限资金扶贫帮困送温暖。凤翔县棉织厂职工孔凤琴因单位停产4年,丈夫死于车祸,自己瘫痪在床,二个女儿还在上学,全家三口仅有每月70元的生活费。庞主席听到这一情况后,每年春节都拿出200元资助他,并安慰疏导她好好生活,照顾好孩子。关中造纸厂职工翟晓忠换肾需5万多元,庞主席号召全县工会干部职工捐款3420元,解了翟晓忠燃眉之急。
强壮基础增活力
庞主席常说:“干工会工作,不抓维护没地位,不抓实力没饭吃,有了实力,才会有所作为。”他找准了工作切入点后,仅用三招,就使凤翔工会上了一重天。第一招,抓实力。工人俱乐部虽处县城中心地段,但由于修建时间长和疏于管护等,院内杂草丛生,房屋破烂,将近10年未能发挥学校乐园的作用,处于瘫痪状态。他在反复斟酌的基础上,制订了“白手起家建大楼,借鸡下蛋上项目,一年起好步,三年要变样,五年大改观”的开发俱乐部规划。尔后,上省总,下宝鸡,去银行,跑资金,谈项目,东奔西走,多方筹资70多万元,建起了设有高档舞厅、卡拉OK厅、职工培训教室、游艺室、图书室等融多种游乐设施于一体的职工大楼,打响了开发俱乐部项目的第一炮。随后他又采用“借鸡下蛋”的办法,吸引资金40多万元,新上了电网碰碰车、猴子拉车等9个活动项目,供老、中、青不同层次人士游玩,年可创效益8万多元,真正实现了两个效益双丰收。第二招,整队伍。为了改变多年来县总干部来源上的“接收站”、“退水渠”,工作上的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现状,他多次给县上组织、人事部门汇报,调整了县总领导班子,并将2名在县总工作多年的优秀干部积极向组织部门推荐,使他们任乡(镇)长。他又从教育、商业等系统调入2名熟悉工会业务的年轻人,给县工会注入了新鲜“血液”,从而改变了工会干部管理上“一潭死水”的局面,激发了现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三招,转机制。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他在工作作风上,要求由“上浮”向“下沉”,纠正了过去浮在上面发号施令的做法,坚持每周二、四深入基层,帮助基层解困难。在工作形式上,由以往的“大合唱”、“齐头并进”向突出重点上转变,在工作方法上,由“大呼隆”、“一刀切”向树典型,抓两头、带中间上转变。
在老庞的带领下,凤翔县总工会连续四年获县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连续四年获市总工会工作一等奖;1995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工会工作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