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红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县南尚东乡境内,寺内珍藏1000多年历史的一万多块石经板,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去游览。1981年11月27日,云居寺工作人员在整理雷音洞地面时,发掘出一块方石,内有石函、银函、玉函,函函相套。在最小的白玉函内,珍藏着两粒舍利。
舍利乃佛僧的宝物。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其弟子将他的遗体进行火化,在灰烬中得到了一些形如米粒颜色紫红的舍利,摩揭陀国人和释族等八个国家分取了佛舍利,各在他们的国土上建塔安奉。
佛舍利是如何涉过千山万水来到中国,并在云居寺安家的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史书记载,隋代(581—600)皇帝杨坚幼年曾寄养在尼姑智仙的庵中。智仙把杨坚视为亲子教养,并说杨坚佛性自通,日后会做皇帝,嘱其登基后重振佛教。杨坚13岁回家,经过多次战争,终于统一了全国,做了皇帝,把佛教尊为国教,在全国大兴佛事。此时,一位印度僧人怀揣舍利,经过千辛万苦来到中国。杨坚把印度僧人奉为上宾,并向全国各著名寺院颁赠舍利一粒,要求各州建塔埋葬。
云居寺原来的全称是“西域云居禅林”,由隋唐至明清香火不断,鼎盛期曾有僧人百人。隋唐时期,寺院主持静琬和尚为了防止寺藏经卷损坏,开始募资刻造石经,因此留下上万块刻制精美的石经。
隋仁寿四年,杨坚归天,杨广继位。杨广虽一反杨坚的治国之道,但仍笃信佛教。再加上静琬和尚刻经有功,杨广特别恩惠,将杨坚剩下的三粒佛舍利全部赐给静琬和尚。
静琬和尚得到舍利后,深怕寺院被毁,舍利无存,因此并未建塔安放,而是将其藏比较隐蔽的雷音洞内。安放时,静琬和尚亲笔在函盖上写上了36个: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甲子,四月丁已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永持永劫。
舍利在云居寺安睡了八百年,到明万历二十年,被人发现,献于慈圣太后。慈圣太后将其供奉宫中三日,私留一粒,剩下两粒放回云居寺安放,一直1981年,这件国宝才又垂现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