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走出尴尬天地宽
回顾一年来我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态势,你会明显地发现一个新的脉络日益凸现出来:那就是全省的养老保险覆盖面已逐步从国有企业扩大到集体私营、三资企业及城镇个体工商户,目前,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国有企业为9748户,占应参加数的99.5%,集体企业为2743户,三资企业203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314户。截至去年上半年,全省各类企业约有210万名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保险部门累计向全省43万名离退休人员发放离退休金58亿元。另外,我省还建立起离休人员离休金专项筹集、发放制度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正常调整机制,针对部分企业仍然比较困难的现状,我省对这些企业离休人员离休金采取垫付方式,对退休人员养老金实行缓缴办法,养老保险真正起到了“减震器”和“安全网”的作用。
由于部分企业统筹金不能按时交纳等问题,目前养老保险改革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尴尬处境。为确保广大职工都能老有所养,在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省上劳动管理部门已向省政府法制机关提交了《陕西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条例》,预计今年上半年可正式出台。该《条例》明确了国家、社会、企业、职工各方的责任和权利,规范了职工养老保险的待遇,完善了国有小企业、非国有企业职工保险制度,促使我省社会保险从行政管理向法制化管理转轨。
劳动仲裁:风雨兼程迎挑战
劳动仲裁制度恢复10年来,我省劳动仲裁工作走过了一条风雨兼程之路。目前,全省118个省、地、县、市劳动仲裁机构已经建立,共有专兼职仲裁员700多名,并全部实行了仲裁厅、仲裁员办案制度,企业调解、劳动仲裁、法庭审理三级网络初步形成。去年,各级仲裁机构本着“公正、及时、合法”的原则,处理各类劳动争议约1000件,私营、乡镇、合资筹非国有企业劳动争议有所增加,其中非国有企业因工伤事故导致的劳动争议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随着改革的深化,各类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非国有经济日益活跃,用工制度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由此引起劳动关系更加复杂,劳动仲裁面临着多样化的新挑战。我省劳动仲裁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年要对争议多样化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将主要精力放在办案上,在依法处理好各类劳动争议案件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只有这样,劳动仲裁机构才能获得长期的声誉。
再就业:开渠引水攻难关
再就业已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我省各级劳动部门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截至去年前3季度,全省共安置下岗职工11.43万人。
省总工会于去年4月成立了实施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连续举办了五次规模较大的下岗职工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的再就业洽谈会,使130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截至目前,全省各级工会组织设立职业培训机构57家,培训下岗职工近11000人(次),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原计划全年省工会系统培训1万人、实现再就业和就业1万人的“双过刀”奋斗目标。
但是,我省再就业形势仍很严峻。到去年第三季度末,我省失业和下岗职工已达38.85万人。要解决这些职工再就业,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要求政府方面首先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出具体、明晰、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挖掘就业潜力。另外,社会各行业系统方方面面还要予以大力支持,为那些勇于创业的下岗职工营造一个公平健康的外部环境。还有,企业应准确理解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政策,以保证下岗能分流,减员能增效。
本报记者朱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