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人们有一个以酒取暖的老习惯。特别是冬天老年人户外活动,出门前喜欢拿着酒瓶喝两口,以借酒热来抵挡风寒。其实,这样做并不科学。
人体的热能是从摄取的各种食物中,由血液输送到全身组织细胞而释放出来的。在正常情况下,体内的热能是充足的,不存在“能源危机”问题,用不着借助酒力。
大家都指道,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醇,饮酒后每克酒精在体内产热3.1千卡,如喝三两白酒在体内产500千卡热量,仅占成年人每天所需热能的四分之一左右,这样并不能满足人体消耗的需要。
问题是酒精进入体内,经过胃肠,氧化立即开始,虽一时产热,使得全身末梢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周身发热,但酒气挥发,极易造成热量快速扩散消失。酒劲过后,人体原有大量热量也会散出体外,这样体温便会随之下降而全身发凉,浑身起鸡皮疙瘩,医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酒寒”。即借酒御寒寒更寒,当酒精作用一过,人便疲劳倦怠,神志恍惚,行动呆滞,记忆减退。特别是患有气管炎、肺炎、胃肠炎及关节炎的老人,借酒御寒,一冷—热极易感冒,加重病情更是得不偿失。所以,老年人户外活动,饮酒取暖对健康无补。
(洪皓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