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禄 周磊
蒲白矿务局建安处曾先后获省部和省煤系统数十多种奖牌和证书,又荣获省级文明示范单位称号,而这后一称号分量极重,不仅因为它是省级最高奖励,更重要的是它凝结了几代建安人的苦心和情感。这就是他们看重这一殊荣的道理。
由“野”到“文”的变迁
27年前的1970年,原煤炭部第88工程处这支建安劲旅,由内蒙大漠的乌达矿区转战蒲白局,组建了蒲白局建安处。由迁途游牧式的流动施工,变为矿区建制的固定施工单位,使单位管理队伍建设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一是风气“野”,打架斗殴、酗酒滋事以及治安、刑事案件居高不下。一年内曾发案8起,涉及56人,民事纠纷12起,涉及29人,判刑8人,收审2人。这对于一个不足千人的单位来说,其“野”的程度是惊人的。二是内部环境“脏、乱、差”,院内,狗、猪、羊成群,人畜共居,垃圾、污水、粪便随处可见,与邻近单位形成强烈反差。
如何变强劲之师为文明之师,实现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就成为几届班子需要攻克的难题。他们从改变处风处貌抓起,从吃、喝、拉、撒的小事抓起,统一规划、建章立制、严格执法,一抓就是20多年,使处风处貌焕然一新。如今的建安处已经成为矿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善区。院内花草飘香,楼房林立整洁,喷泉、亭廊壮观,文化娱乐场所井然有序。住宅暖气化、生产行为文明化、内部秩序法制化、环境优美化。全处职工家属生活文明、健康,安居乐业,欣欣向荣。从1990年到1996年,实现处内职工家属无刑事犯罪,无重新犯罪,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班子文明是关键
好风气是带出来的,创建文明单位,首先要靠班子文明。该处几届领导班子以“公、廉、严、细、实”的作风著称,影响和带动好处风的形成。无论是企业发展规划和重大改革举措的出台,他们都要几上几下,反复酝酿,通过民主决策程序付诸实施。这样的决定容易得到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无论是全局的或局部的,当前的或长远的,都体现着职工利益。班子考虑的是如何实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最终为大家谋利益。
班子心里有群众。他们每年都挤出钱来为职工建一座住宅楼,现已建成12幢,基本完成了旧房拆迁,使职工住进较为宽敞、现代的居室。而处办公楼却依然是70年代的干打垒窑洞式旧楼。职工看着舒心、服气。有人说,在建安处当领导不容易,职工爱提意见。别的单位可以干这干那,在建安处却不行。而建安处的领导不这样看,他们认为群众提意见是为领导好,是为处里好,干嘛想不通?
野外施工风餐露宿,早出晚归,晚上济济一堂组织学习和“三会一课”,几十年如一日。外人难以理解,但建安处的领导和职工都习惯了。每遇急、难、险、重任务,领导就吃住在现场,解决问题在现场,每个处领导都严格遵守下基层劳动和定点联系制度。
其他单位粗活粗管理,他们的预算、定额打得很死,要多给个螺丝钉都很难。
这就是他们的作风,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有位领导同志说,建安处真不愧为当年的大庆式企业,深、严、细、实算是到了家啦!
好机制促进新发展
1993年,该处全面推行以项目法施工为主体的内部改革,处内实行模拟市场运转,对下属公司和项目部实行内部经营运转,对下属公司和项目部实行内部经营承包,包死基数,超额分成,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顺应内部深化改革的形势,他们坚持“三统一、三同步”的融合渗透工作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经常化。一是统一领导,同步加强。形成党委牵头,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新机制,使精神文明建设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二是统一部署,同步实施。抓生产经营从思想工作人手,抓思想工作从生产经营出发。三是统一检查,同步促进。承包指标有两个文明的指标,考核检查要看两个文明的成果实不实。
他们总结20多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经验,使精神文明建设由一般号召变为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一是实行精神文明任务工程化,每年都有重点工程,有具体目标、措施、办法。二是任务指标化,形成相互联系的指标体系。三是实施规范化,无论是六好区队创建、五好班组评比、优胜项目部竞赛、五好家庭建设等活动,均有统一的标准。四是考核制度化,实行月考核、季检查、年终总评。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建安处先后获县、市、省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示范单位,精神文明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继1978年实现扭亏为盈之后,建安处已连续20年保持盈利。1988年建安工作量突破千万元大关,1996年完成2700多万元,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优质工程率达82%以上,降低成本25万元,全员效率达28582.98/人年,完成利润指标25万元,实现利税90.7万元。1997年该处突破建安工作量三千万元大关。面对建筑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蒲白建安人将以新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重振国企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