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凝固的古典音乐

——访英札记

2023年10月07日

文/桂维诚

游船穿过英格兰中部一个洞开的石壁,一阵阴凉,石壁渗着水,潺潺有声。这水流了200多年,壁上有个年号标记:“1769”,玲珑浮凸,历史穿越时间的隧道向我们走来。漫步牛津大学的校园,仰头看背光的绿叶,如读一部泛黄的教科书,这些大树,也活了几百年。绿荫掩映的古建筑上一个个古代哲人和智者的头像,仿佛在宣讲着永恒的真理。走过契斯特城长长的老街,一幢幢几世纪前的古建筑,仍高悬店招,迎接着熙来攘往的现代游人。穿越一条窄窄的甬道,忽现出半个圆形的古代竞技场,石砾路旁摆着木头长椅。圆拱廊内,一个铁铸骑士向你招手,漆黑亮丽,引人注目。栏杆在前面引路,带你看西洋品味的亭台楼阁,楼上一排排窗子张着眼,似在诉说着几百年的悠悠往事。也许我们看惯了拆拆建建,初到英伦,不禁暗生疑问: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这些古老的建筑活力四射,老而弥坚?

英国友人告诉我,他们颇以本国古老的建筑风格为荣。市政当局顺应这种相对保守的民情,以立法形式保护这古朴的岛国风貌:现存的任何一座建筑物,尤其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必须维持初建时的外貌,不可改动一砖一瓦。至于内部结构的改建、装修及随着时代与科技进步而添加现代化居室装备,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悉听尊便。

后来有机会在伦敦作了两日游,走马观花式地领略了这个世界名城的独特风光。伦敦给我最深的印象仍是她的建筑风格。泰晤士河上的伦敦塔桥及河畔古老的伦敦塔,是一道恒久的风景;城内的楼宇整齐排列在街道两侧,厚实而凝重,犹如一首首凝固的古典乐曲。历史名人的塑像和造型典雅的纪念性建筑随处可见;在热闹的街区,有时会出现一道年代久远的断壁残垣;街心公园里安放着一座废弃的铁桥、一个铁锚和几截锚链,让你倾听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伦敦的建筑乍一看貌似酷肖,但仔细观察,却找不到两座完全相同的。那暗红或深褐色的墙体、那乳白或浅黄的窗棂、那精雕细琢的门楣和漆得乌黑锃亮的铁栅栏,风格相似而雷同。除了有几幢哥特式尖顶的教堂高耸人云,大多建筑并不高,几乎见不到现代风格的摩天大厦和阳光下炫目的玻璃幕墙。就连白金汉宫、议会大厦、英格兰银行,乃至为魂断巴黎的戴安娜举行葬礼的西敏寺,都是那么素朴典雅;更不用说唐宁街10号那座如同普通民宅似的首相官邸了。有人说,一个客居异乡多年的伦敦人一旦重返故里,是不怕找不着家门的。此言不谬——在我们留居的沃弗汉普顿市,也到处可见标有19世纪乃至18世纪年号的民居,尽管如今室内的家用电器已一应俱全,那尖尖屋顶上的壁炉烟囱仍笑傲苍穹,古风犹存。接待我们的该市皇家中学是一所建于1895年的百年名校,在古旧的教学楼里依然回荡着青春的笑声。特别是那庄严肃穆的教堂和古色古香的图书馆,仿佛是一件件精致的古董,炫耀着百年荣华。

英国还保存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古堡,现已成为游览胜地。里面的陈设一如旧貌,幽暗的古堡里忽然闪出几个身着甲胃的武士腊像,默默向你行礼。悄悄走过他们身旁,仿佛时光倒流回中世纪。登上高高的城堡,远眺满目葱茏的田园风光,我们不用发思古之幽情,也能透过历史的尘埃,领略到不列颠王朝昔日的辉煌。英国人何以如此尚古怀旧,从那凝固的古典音乐般的建筑中,似乎可以找到某种答案。?

上篇:澳洲行政上诉琐谈
下篇:英国培育出只有部分身体的蟾蜍胚胎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8/1/19980113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01/13/24634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