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万国旗”下橄榄绿

2023年10月07日

文/陈淀国

图/赵世贤

在中国武警部队中,有一支引人注目的特别部队,这就是担负使馆安全警卫任务的外使支队。

自1960年以来,世界各国驻外使馆共发生凶杀、骚扰、爆炸、火烧等事件2000多起。令人惊奇的是,这2000多起事件中没有一件发生在各国驻北京的使馆区内。40多年来驻中国的外国使馆平安无事,这是因为中国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外使支队。

“我代表中国!”

在外使支队这个光荣群体里,每一名干部,每一名士兵,都装着一句语重心长的话:“我代表中国!”

这5个字,沉甸甸,光闪闪,是发自他们内心深处的最强音,是自豪的表露,是骄傲的体现,更是体现他们事业心、使命感的誓言。

当你漫步使馆区,稍加留心,不难发现,这一百几十个国家使馆门前的卫士们,个个英姿勃勃。1.78米的标准个头,一身生机盎然的“橄榄绿”呢料警服,一双始终充满坚毅、希望光芒的黑亮大眼……总是给人一种庄重、稳健、豪迈的感觉。

不论是大雨倾盆的黎明,还是瑞雪飘飘的深夜,不论是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狂风呼啸的严冬……他们总是雕像一般,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对周围环境,对进出人员,对来往车辆,甚至对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了如指掌。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从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是:确保绝对安全,确保万无一失。这,除了平时的刻苦训练,积极学习,脑子里还必须做好这样准备:一旦需要,不惜流血,不惜牺牲,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20年前,“五一”前夕的一个中午,在前苏联驻华大使馆正门前,李登贵全神贯注地执行勤务。

“不好,那包里咋直冒烟?”

是路旁两位大妈惊疑的对话,引起李登贵高度警惕。扭头一看,果然发现一男青年的手提旅行袋内,冒出缕缕白烟,同时散发出一股不常嗅到的硝烟味,断定事情不妙,情况万分紧急,便不顾一切冲上前去:

“站住,不许进!”

此时此刻,李登贵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让这人冲出“国境线”,绝不能让这人闯入使馆。这位训练有素的四川大汉,箭一般跑了上去,紧紧搂住那个人的双臂,用力去夺藏有爆炸物的旅行袋。不管穷凶极恶的歹徒如何以“炸死你”连尸首都找不到”相威胁恫吓,李登贵就是不松手,直到最后“轰隆”一声巨响……

李登贵用生命保卫了使馆,使爆炸没能发生在使馆内。

被誉为“中国第一团”的外使支队官兵,不仅有着崇高的牺牲、奉献精神,而且个个具备很强的政治头脑,很高的政策水平,正像周恩来总理称赞的那样,“既是哨兵,又是外交官。”

同样是战士,但只要往大使馆门前哨位一站,他的每个举动,每句言语,甚至是他的一切一切,人们都会有意无意同“中国”二字连在一起。何况,还有个别不怀好意的“记者”、“官员”之流,无时不在寻求为他们种种观点服务的“论据”,因此,我们的外使战士,也无时不在经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考验。

6年前,一个北风呼啸的清晨,宁静的使馆区刚刚醒来,正在哨位上的战士杨军,和往常一样,细心观察着周围一切。

突然,某国领事先生喜形于色地从使馆大楼匆匆走来,用汉语兴奋地告诉杨军:

“海湾战争打起来了!”

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使他一时摸不着头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因为战争刚刚爆发,还未听到国内报道。难题摆在了面前,怎么办?

杨军,就是在这个哨位上,曾经因为抓获企图闯界在逃犯,而立二等功。这个芜湖老兵沉着冷静,头脑清醒,深知自己的回答,完全可能被外国传媒当作“中国”的观点,公布于众,凭着平时的学习,凭着多年的经验,凭着我国一贯奉行的和平友好国际原则,胸有成竹地告诉他:

“发动战争,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这位走南闯北、久经沙场的老外交官,听到这样外交辞令般的回答,望着眼前这个似乎还带着稚气的年轻卫士,不得不佩服地连连点头称赞。

跨越国籍的友情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一年365天,忠诚的卫士们,为着使馆区的安全,为着各国友人的幸福,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守护在他们的“国门”前。朝夕相见,天长日久,不知不觉,以其无可挑剔的服务,增进了了解,赢得了信赖,成了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国籍的知心朋友。许许多多动人、感人事迹,犹如夜空中的繁星一样,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图。

那是个滴水成冰的夜晚,凛冽的狂风,飘舞的大雪,把寒暑表一下子拉到了零下20℃,整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也像冻结了似的,往日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早被冷清空寂所代替。越是在这种异常情况下,那一个个毫不畏惧的使馆哨兵,就越发显得突出、超众、了不起。

这里是西亚一个国家的大使馆,随着一声门响,习惯夜间工作的大使先生,不知是忙碌累了,换换空气;还是对这罕见的雪景发生了兴趣,走出室外兴致勃勃地观赏着,遥望着。无意中,哨位上的陈军闯进了他的视野:头上,顶着雪;身上,堆着雪;两只脚也被厚厚积雪盖住,他却像战场上披着盔甲的武士,精神饱满地守候在岗台上,那么专注,那么认真。

大使先生被眼前这壮丽场景吸引了,打动了,匆匆走过,指着岗亭,亲切问道:

“怎么不站在里边?”

“雪天,看不清,那样更会影响视线。”

“可嘉,可嘉,这么冷,受得了吗?”

“谢谢大使,习惯了,没事。”

大使先生没再多问,默默地点点头,便匆匆返回楼内。可是,不大工夫,他来到陈军身边,把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深情地递了过来:

“为了我们,你辛苦了!”

“不,这是我们的职责。”

这何止是一杯咖啡呀?里边溶着多少信赖,多少赞誉,多少两国人民的真情啊!

从那以后,几乎每天夜里,大使先生都要送上一杯浓浓的热咖啡,直到离任,仍念念不忘那个雪夜给他留下的美好记忆,并主动提出和日夜为他们站岗放哨的中国卫士合影留念,带回祖国。

俗话说,一滴水能够折射太阳。从这一封信、一面旗,不难悟出个“所以然”。

这是一封远涉重洋,从加拿大渥太华寄到我国外交部门的信,上面写道:

“我在贵国使馆区,不慎丢了皮包,内有价值上万元的照相器材,一条项链和700多美元,还有一张30万日元的信用卡。使馆区执行公务的一位警官,捡到后交还给我。我想送他一点谢礼,但他怎么也不收。问他姓名他也不说。这位令人钦佩的中国警官有颗比金子更美好的心……请无论如何帮我找到他,向他道声谢谢!”

在外使支队,像这样拾金不昧的感人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

这次,为了不使这位万里之外的朋友失望,几经周折,总算找到了这个战士。他叫陈兴明。当领导拿着这封不寻常的来信问起这桩事时,他是那么坦然,那么平和,只是淡淡一笑,好半天才若无其事地讲了句:

“谁都会这么做的。”

异曲同工。和这封信相类似的,还有面锦旗的故事。

去年4月的一天,某国使馆人员,兴高采烈,将一面鲜红锦旗送到了外使支队。透过上面6个金光闪闪的大字:“OK!中国警官”,一场惊心动魄的救人场面,又浮现在眼前:

几天前的一个傍晚,该使馆专员史密斯夫妇,带着他们两个小儿子杰克和约翰,到不远的亮马河畔散步。

不料,就在杰克哥俩伸手采摘一朵小花时,一脚踏空,身子前倾,手拉手双双滑进河中,挣扎着哭叫起来。

光顾赏景、聊天的史密斯夫妇听到后,大吃一惊,看到河水里露着头部的儿子,慌了手脚,不知所措。

刚好,正在巡逻的三大队哨兵温鹏程、陈红兵闻声赶来,见此情景,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连警服都没顾得脱,“扑通”“扑通”同时跳进河中,奋力向正在下沉的孩子游去,两个人,一手托一个,终于把他们救出水面,送到岸上,又帮助进行处理。当史密斯夫妇见到自己心爱的小儿子死里逃生,重又回到身边,犹如一场恶梦初醒,又是惊,又是喜,可是当他们紧张过后,想起答谢救命恩人时,冻得嘴唇发紫、落汤鸡似的小温和小陈,早已消逝在茫茫夜色之中……

不和谐的音符

在这个“浓缩世界”的使馆区,并不都是鲜花、美酒、欢歌、笑语……少不了还有这样、那样令人不快、甚至叫人恨得咬牙切齿的卑鄙、污浊的勾当,暗箭一般时不时袭来。如果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丧失警惕,掉以轻心,就会遭到暗算,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为我们的共和国抹黑。

江总书记《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像强劲喜人的春风一样,吹遍了祖国大地,对于反对分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两岸关系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岛内立刻引起强烈反响,两岸间各种文化、学术、体育、经贸的交流、交往,更加频繁、密切……可是,李登辉的访美,却给这一大好形势泼上冷水,蒙上阴影,助长了“台独”分子的嚣张气焰。

这天下午,一个大国的使馆门前,新战士小马正在执勤,他们的“参赞”先生,背着照相机、录音机,大模大样地走了过来,天南海北地扯了阵后,把话题转到“台湾”,冷不防突然问起:“你看,抛开政治因素,单就物质生活,究竟是中国好,还是台湾好?”小马是中队有名的“炮筒子”,性子急,嗓门大,遇事常常竹管倒豆般,“唏哩哗啦”做出来了事。

这次,也不例外,面对这简单问题,本以为用“谁好”“谁差”几个字,痛痛快予以回答,可是话到嘴边,一见“参赞”那副诡秘、忘形神态,马上“打住”,再一冷静思索,恍然大悟,心里暗暗嘀咕“险些中了他的计”,便理直气壮、斩钉截铁地告诉他:

“参赞先生,难道会这么健忘,台湾向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这样提出问题,是无知,还是别有用意?”

打开录音机,本想捞点“稻草”的参赞先生,听到这样天衣无缝的回答,简直不敢相信是出自一个新兵的口,碰了一鼻子灰,又气又恼,嘟嘟囔囔悻悻离去。

像这位参赞如此不友好的举动,尽管是少数的、个别的,却并非是绝无仅有的,而且手法多样,用心良苦,而我们的武警战士总能以不变应万变,让这些人的如意算盘落空。

留在小小哨位的辉煌春秋

在这支饮誉全球的外使警卫支队数千官兵中,从肩上扛着校官牌子的“最高司令”,到入伍不足一年的“新兵娃娃”,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不寻常的日子:1968年5月1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忙完了一天国内外大事,专门来看望肩负重任的使馆卫士。“别小看你们的哨位啊,你们能处理好使馆前的事情,就是为我们伟大祖国争光!”总理的话至今在战士们的耳边回荡。

小小哨位,使馆门前,万国旗下,始终没有“小事”可言,动辄就会“出国”,动辄就是“国际影响”。

任务要求,每个上岗战士,都应该成为“使馆通”“世界通”。一中队的孙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个人伍前的“山伢子”,过去连黄头发、蓝眼眼的“老外”都从未见过,可是两年后的今天,却成了响当当的“难不倒”。在不久前的一次执勤知识擂台赛上,大显身手,所向无敌。当亮出红黄绿3种颜色的条板,按照不同顺序摆放,他会立即告诉你,那分别是几内亚、马里、埃塞俄比亚的国旗。首都分别在科纳克里、巴马科、亚的斯亚贝巴。和我国建交时间分别是:1959年10月、1960年10月、1970年11月……他,荣立了三等功,脚下这个小小哨位,一直被全总队评为“红旗哨位”。班长王春富,是个老黄牛似的人物,心眼实,性子稳,说得少,干得多。不管有多少困难,不管有多大压力,从不在领导面前讲一个“不”字。

不久前,起早贪黑劳累大半辈子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命丧黄泉。老母悲痛至极,一病不起,至今仍住在医院;不到两个月,一下子背上了上万元的外债……

“回去吧,孩子,家里事小,国家事大,假期到了,天塌下来你娘顶得住,还有政府、乡亲……”王春富在床前忍住眼泪,向老娘深鞠了一躬,说了句“儿听娘的,家里事小,国家事大。望娘多保重,儿走了!”

回到哨位,王春富像从未发生过什么似的,继续他的守卫工作。

哨位上笔直笔直站着的这个大个子战士,叫王立平。

眼看,就要告别部队离开使馆区,当领导一次次问起还有什么希望、要求时,王立平眼含热泪,把藏在心底深处许久的这个请求提了出来:

“再让我站一次正门哨吧?”

此刻,迎着朝阳,沐着晨风,满怀欣喜、激情的老兵王立平,站在亲切熟悉的哨位上,两眼闪动着坚定自豪的目光,举起手臂,面向前方,代表伟大的共和国,敬上最后一个军礼!也是在这即将离别的日子里,几乎同出一辙的是,与中国哨兵朝夕相处3载的某使馆一秘和夫人一道,来到正在执勤的战士蒋立军跟前,语重心长地说了句:“中国朋友,我任期已满,就要回国,特向你们表示诚挚谢意!”

说罢,向着哨兵,向着哨位,深深地鞠了一躬…

在这支已经走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外使警卫支队数千官兵心中:

这,就是一句共和国战士的莫大享受;

这,就是一名共和国战士的崇高荣誉;

这,就是一名共和国战士的辉煌历史!

上篇:婚纱摄影,价咋这么高?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8/1/19980123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01/23/24665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