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长录·
华阴市黄甫峪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峡谷。这里有过英雄的创举,也有过金色的传说。
四十年代末,人民解放军在黄甫峪西侧创造了智取华山的奇迹。九十年代,在渭南市黄金总公司的领导下,华山金矿矿长阎海望一班人以坚韧的毅力在黄甫峪东侧的庙岭创造了金色的辉煌——一个年产值达1300多万元的华山金矿终于建成投产,并成为渭南市所培植的6财源之一。
1992年8月25日,原渭南行署决定:筹建华山金矿,开发黄甫峪黄金资源。特殊的行业需要特殊的人才。市政府领导经大范围的考察和筛选,最后把目光都集中在市黄金总公司生产科长阎海望身上。
当春节的爆竹声即将响起之时,他匆匆走出机关大院,离开了温馨的家庭,迎着凛冽的寒风,前往百里以外的华山脚下安营扎寨,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华山金矿的筹建工作是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
庙岭金矿的主战场。当春天的脚步还未进入黄甫峪时,阎海望和他的同事就身背行李和干粮进了深山老林,开始了对矿区地质结构,矿藏分布的详细勘察。
庙岭矿区山高峡深,乌云飞渡,山风呼啸,动魄惊心。这里,夏天,蚊蝇翁鸣,难于入睡;冬天,呵气成冰,冷若寒窑。在长达27.5平方公里的矿区山谷里,创业者过起了近乎原始人的生活,一坡一沟都洒下他们的汗水,一梁一峰都印有他们的身影。在幽暗的工棚里,在微弱的烛光下,一张张地图资料绘就,一个个矿点圈定。可喜的黄金储量使阎海望一班人胜券在握。他们激情澎湃,决心大展宏图,在庙岭山巅为党和人民树起黄金丰碑。
华山金矿的建设是长阵线的建设工程。从峪口的黄金冶炼选厂到黄甫峪的采矿坑口有三条几十公里的山峪。杜峪、甫峪、黄甫峪,三峪地质复杂,山岩陡峭,修筑公路,极其困难。运矿路线选在哪里,一时成了难题。
为了详细掌握峪道地质状况,阎海望和市黄金总公司的同志拄着木棍在三条山峪反复勘察。涧水顽石,凹凸不平,涉溪踩石,爬山翻沟。脚上打了泡,腿上摔了伤,裤子也被荆棘挂破。几百里的行程换回了几百页的资料。经过反复的比较,权衡利弊,阎海望果断拍板,决定选择甫峪路线。与此同时,哪儿架桥,哪儿打隧道,阎海望已胸有成竹。实践证明:选择这条运输线工程费用不仅节约600多万元,工期还缩短了半年。
华山金矿是一条龙的综合企业。不仅采矿,而且还有选矿冶炼。选厂定在什么地方,成了争论的焦点。当地政府和省地有关部门担心选厂定在华山脚下,影响名胜景观。主管部门也觉似有理由,举棋不定。阎海望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决定把选厂建在华山脚下的观北乡青山底村北。(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