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增干
纺织工业,几十年来曾一度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结构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纺织行业却成为目前最困难的行业之一!
为此,中央决定把纺织行业做为企业改革和脱困的突破口,并加大了改革力度和扶持力度。作为全国棉纺织工业基地的陕西省,面对企业改革带来的阵痛,又是如何起死回生的呢?近日,记者特围绕社会保险、再就业等话题采访了陕西省西安、咸阳、宝鸡等地市的一些纺织行业。
宣传开道社保护航
位于陕西西部城市宝鸡的陕棉十二厂,现在职职工6400人左右,离退休人员近3000人,是参加社会保险的受益单位。早在1986年,该厂的合同制工人就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93年后全部职工都纳入社会保险统筹范围。1997年底,他们又在宝鸡市出台工伤保险方案后,积极给职工办理了工伤保险手续。
宝鸡市社会保险处综合计划科的贾志万科长告诉记者,陕棉十二厂是个老棉纺企业,多年来一直很重视社会保险工作,能够积极配合,交费也及时,保险处给该厂的返还也大。
据记者了解,陕棉十二厂一贯注重社会保险政策的研究,厂劳资人员也经常与社保机构通气、座谈,进行经验交流。
陕棉十二厂在企业困难、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硬是在1994年购买了微机,配备专人,并自行研制开发了本厂社会保险管理系统软件。
1994年下半年到1995年,陕棉十二厂进行了内部改组,压锭减员,从而使一批富余职工下岗,但由于他们厂参加了失业保险,职工下岗后可到社保机构领取一定的保险金。从而使这些下岗职工在再就业的道路上没有顾虑,增强了他们自谋出路的信心。近两年企业生产稳定后,下岗富余人员也相应减少。尽管如此,陕棉十二厂依然重视对职工进行社会保险的宣传,使全厂职工真正领会了社会保险的意义。有了社会保险保驾护航,全厂上下积极投入生产,陕棉十二厂的境况一年比一年好。
内部消化企业安置
作为纺织行业,部分职工下岗分流是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就业方式转变的必然,是搞活国企的客观要求。西北国棉五厂坦然面对企业减员增效,职工下岗的现实。他们没有把职工推向社会,更没有向政府诉苦,而是立足内部消化,采用企业安置的方式解决了近1000名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在对待职工下岗问题上,西北国棉五厂不搞“一刀切”,而是采取“职工自愿,企业需要”的形式,由职工自己提出申请后送厂劳资部门批准。在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这个实际问题上,西北国棉五厂硬是克服重重困难,为职工提供场地、设施、设备等,鼓励职工“办三产”,从事多种经营,搞小加工。
具体措施是,第一年由企业负担一部分费用,以后逐年削减,直至职工生产经营步人正轨后完全承包下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此其一。其二,纺织行业劳动强度大,人员衰老快。基于这个现实,国棉五厂在征得职工自愿基础上,对一部分老弱病残的职工,依照国家有关提前退休的政策,给其办理退养手续。而对35岁以下的职工,则充实到生产一线。不愿退休又不愿进车间的,每月发给其120—150元不等的生活费。另一种作法就是对一部分职工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给其放长假(2—3年)。其间这些人不计算工龄,企业及个人也不用缴纳社会保险金,让他们自谋出路,或者送入厂劳务中心安置。
如今,西北国棉五厂经过改制以及减员增效与产品结构调整,1997年减亏1亿元,产品基本上无压货现象。
然而,无论是陕棉十二厂还是国棉五厂,之所以在社会保险与再就业问题上取得成功,皆因其顺势应人,抓住国企改革的机遇,在全国棉纺织业面对困境的现实下,仍然走出了纺织行业在社会保险与再就业上的成功之路。
但是,棉纺织行业也有其实际情况与困难,大多数企业还摆脱不了亏损的困扰,根本谈不上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基金;职工下岗后也因技术单一、体质差等原因与一些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因此,除了下岗职工自身要转变观念外,社会各界也要为之大开绿灯,政府部门也应千方百计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让广大下岗职工感受到政府的关怀,激发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