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子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们对美的希望从未像现在这样迫切。形象设计做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悄然兴起并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然而,目前形象设计领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却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形象设计师满天飞
随着形象设计的日渐火爆,形象设计师也成为人们崇敬和仰慕的对象,然而近些时候出现了沽名钓誉的现象。一些美容师、发型师、服装设计师或其它行业人员纷纷更换门庭、改头换面,挂起形象设计师的招牌。
从严格意义上讲,形象设计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因为形象设计的涵盖面与包容性极为丰富,几乎要具备广泛多样的技术和艺术功底,如绘画、雕塑、书法、美容、美发、服饰搭配技术及美学、心理学、民俗学、社会学等诸多范畴,广泛的素养加之艺术灵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又要求本身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美学主张和高品味的鉴赏力。另外,相当重要的,还必须有明净的心境,不衰的创造力和对生活一如既往的热情。
现在的情况是,几乎有一半的街头美容场所都打出形象设计的招牌,这种低水准的形象设计大有泛滥成灾的势头。虽然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的损伤,但无形中将稚嫩的大众审美意识引向重形轻质,世风虚浮的歧路上,不能不让人担忧。
形象设计不等于包装
所谓“形象”,应该是指一个人外表和内在精神的统一及在社会群体中所占的位置和影响力,而“形象设计”则是指运用外在手段来最大限度地提升内在的精神状态,使其对自身和生活的认识由无奈、自卑、狭隘、苛刻或过分偏执、自负等不良状态最大限度的转变,提升到相当的层次与境界中来。形象设计决不只是把脸画漂亮,发型变花哨,服饰穿时髦,这些充其量也只能称为“包装”。诚然,为了达到相对的完美,“包装”等外在手段是重要的。但因为它的外观可视性强而往往被误解为全部。实际上这只是最基础的手段,它不是形象设计的目的,更不是形象设计本身,形象设计的手法除了外在的那些化妆、发型、服饰搭配、言行举止、行为方式之外,还包括诸如交流、感应、启发、创意、分析和宣泄等各种无形的内在活动,包装的进行必然在构思与设计方案明确之后才能落实。
在一些大型商场、购物中心的角落,我们也往往会看到有所谓的“设计形象”服务项目,但是这种所谓的形象设计,其实就是利用电脑特技,把扫入电脑的人像加上电脑中所存储服装或明星造型,做一个特殊的处理,最后出来的设计效果,只是一套处理后的照片。因为这种设计行为是机械的、程序化的,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不能称为形象设计,而只能是影楼中包装后的明星照的翻版。
形象设计中的性别歧视
目前,一些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为了迎合时尚潮流纷纷开设了形象设计专栏,这些栏目每期所推出的被设计者多为年轻的女性,而中老年女性和男士则极少或根本没有。形象设计似乎已经成了年轻女性的专利。
正确地讲,形象设计的对象应该包括各种各样的人,从领域分有文学界、艺术界、体育界、商界乃至政界,以及广大普通的人们,对于中老年女性、男性和一些特殊行业如政界人士而言,美化的手段相对有限,对他们的设计最主要的准则就是使内在的气质与外在气度达到真善美的良好境界
消费者需要形象设计给他们带来美好的形象,这就要求形象设计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尝试推行市场化的道路上,坚持形象设计高层次的定位,使这一新兴行业得到迅速、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