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公望
古人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足见读书与实践至关重要的联系,所以偶有外出,也便遵照老祖宗的教导,走到那儿都带着几本书,很学究、很高雅、很知道的样子。然而,事实上却是书没读上几页,反是带来带去添了不少的麻烦。原因很多:行程匆匆,或观光,或应酬,或交友,真正闲下来时,又有好的电视节目要看,久而久之,出去就不好意思带书了,有点对不住书的感觉。
有一次,回老家途经我们富平县城,在大姐的服装店呆了一会,觉得很无聊,便逃到街道上去溜达,不想转来转去竟转进了一家新华书店。还别说,富平县城虽很小,但这里的书却还比我们省城里的许多书店都全,我简直有些眼花,翻翻这本,看看那本,一古脑便买下了好几本,打那以后,每逢回老家过那家书店,总忘不了抽些时间进去翻看一遭。几年下来,竟有数十本书都是从当地小书店买的,有些书如《西方美学》《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在大城市寻觅了好久也不曾遇着,却都从那儿得到了,真有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欣喜。
有了这些经验,我出外不再带书,而是买书,到—个地方一安顿好,便马上出去逛当地的书店,常是一地一书,这些书籍一则可以作为纪念,看到扉页上几“购于xx”的手迹,便能再一次游历天山之脚黄河之滨的名胜;重温一次次奇异的旅行。
书是尚好的东西,只是现在买书越来越难于上青天了。一是书价暴涨,使我之类靠工资藏书者经常是有书没饭吃,想吃饭就没得书看。好在时不时有一点微薄的稿酬收入,但也有打错算盘的时候,有一回估摸着该有一笔不小的稿酬收入,于是就大着胆子买了一套《资治通鉴》和《史记》,结果害得我吃了一个半月的方便面,二是称心如意的书越来越稀罕,常常是花了大价买回的是盗版之作,里面的错别字真令人惨不忍睹。还有些包装精美的大作买回来一看才知道是水货赝品。一部《彭明诗集》号称“千古绝唱”,并附有现代文坛数十位顶尖级人物的联名颂词,还真让人认为遇到了绝世之作,读后嚼之形同蜡味,这才惊呼上当,向《西安日报》一位编辑老师一打听,彭明何许之人?骗子一个。
当然,有时也有“周瑜打黄盖”,甘愿上当的时候,《苏菲的世界》《尼采文集》一看封面就知是盗版书,但还是“忍痛”买了下来,原因是便宜,两本三十元,比正版的省不少钱。没办法,好书与好价钱不能兼得,只能退而求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