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独放香不浓,万紫千红春满园。”陕西机床厂铸造分厂木模组长、工人技师杨玉生,以他的刻苦钻研、忠于职守、勤劳肯干和表率作用,为工厂和小组赢得了荣誉。他带领的小组,被陕西省机械工业局和机械分会授予跨世纪立功竞赛标兵集体称号。他本人被授予“宝鸡市劳动模范”称号。
这一串串的光环,记载着杨玉生的青春年华和他对事业的追求。杨玉生自1972年进工厂后,一直在木模工的岗位上。他当学徒时,虚心向老工人学习,努力钻研技术,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和木模专业理论,很快就成为生产中的一把好手。难干的活,复杂的活,都离不开他。随着老师傅的退休,他成了小组的技术权威和新进厂青年工人的师傅,20多年来,他帮带培养出来的青年工人就有20多人。
杨玉生1984年担任木模组长后,责任重了,思想也进一步成熟了。他处处身先士卒大干,作工人的表率。好干的活,挣工时的活,分给别人干;难干的活,工时少的活,留给自己。自1992年至1995年,他完成工时19974小时,共超工时9986小时,4年完成了8年的工作量。他对体弱多病、家庭事务多的老工人,主动关心过问;把组织的温暖送到职工家中;对技术较差的青年工人,手把手地教,尽心尽力地去帮助;管理上既严格要求,又注意做好思想工作,使全组同志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完成生产任务总在车间前列。由于他技术过硬,1992年在车间头一个取得高级工和工人技师证书。
杨玉生十分注意从技术改进和小改小革中提高工作效率。1995年夏车间接到与日本合作生产一批床身的铸件任务,从接到传真图纸到产品出厂只有60天时间,木模是生产头道工序。他一拿到图纸,就立即同大家研究工艺,提出10多条技术改进意见,将原来的型模板改为实样模,减少了两道工序,缩短了生产周期,还节约了木材30立方米。1996年工厂为汽车行业研制的7种专用磨床,机床铸件技术要求高,杨玉生协助技术人员改进工艺,利用旧模型进行产品改制,充分利用拆旧料进行模型制作,不仅按时完成木模制作任务,又节约了木材193立方米。1997年,随着生产任务增加,原有设备不足,而工厂资金困难无力添置新设备,他就苦心钻研,自己动手,想方设法修复了闲置停用近20年的带锯机、切头机、木工铣床等3台设备,不仅节约了十几万元设备购置费,而且使工效提高10多倍,解决了生产急需。经他手修复的锯条、回收的旧元钉、元钢等不计其数,木材做到大料大用,小料小用,边角料也不浪费,每年节约都在万元以上。
杨玉生情系木模,爱工厂爱车间爱小组,20多年如一日。每天上班早来作生产各工序准备,开好班前会布置任务,下班晚走检查当日工作计划进展情况,看那里门窗未关,电源插头没有拔下,工房打扫干净没有,一一检查完才走。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许多和他同时进厂的工人,有的当了干部,有的跳槽到更好的单位,也有外单位愿高薪聘用他,但他都不为所动。他说:“我的一家都在工厂,工厂就是我的家,我是工厂培养的,技术是在厂里学的,就应该将学到的本领和技术回报于企业。”这是多么纯洁、高尚的情怀啊!(程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