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咸阳市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截至目前,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1478家,从业人员6.4万人。初步形成了电子基础材料、机电一体化、新医药技术及医疗保健、新材料工艺及高效农业技术等五大科技产品群。
咸阳市民营科技企业起步于1987年,近10年来走出了一条适应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1993年已被国家科委列为全国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重点联系市,同时又被省科委、省体改委确定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试点市。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上,咸阳市抓住三个方面不放松
一放开、搞活、扶持、引导当先。咸阳市出台了四个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在开业办照、计划立项、成果奖励、职称评定、人才流动、资金投入以及税收信贷等方面均给予了支持和优惠。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各个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都旗帜鲜明地支持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市科委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在各个方面给予了应有的扶持和引导。12年来,共投放扶持资金120多万元,争取贷款4800多万元,并为企业的181名专业技术人员评定了技术职称。
一改革、管理、培训、荐才并举。针对一些企业产权关系不清晰和不断分化、弱化的问题,市上依据有关政策文件,编制了《有限责任公司规范化章程》和《股份合作制试行办法》,对企业进行政策性引导,帮助企业理顺产权关系,实行股份制、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目前在全市民营科技企业中,建立了规范化有限责任公司制和实行股份合作制企业,约占40%左右。三星电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1992年只有2万元起家,原来三人合伙不到半年就中途散伙,经过股份制改造以后,现有40多名股东,形成固定资产4600多万元,产值近300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260万元。
一科研、创新、转化、应用为主。市上积极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开发、应用成果,形成产业优势。每年在科技立项,星火计划,科技成果奖励等方面对民营科技企业快出成果,多出成果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据统计,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共开发新产品1600多项,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24项,获得国家级新产品称号的有10项,获国家专利260多项。其中7200吨铰链式六面顶液压机及ф32腔体合成工艺,低温电解渗硫及盐溶不老化工艺,机翼形节能风机,有机钾肥、精量包装机械、双色印刷模切机、异麦芽低聚糖等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 本报记者 韩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