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述华
近年来,常听一些人对“清心寡欲”发出种种质疑,非议纷纷。他们之意这是一种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的落魄情绪。以我之见,“清心寡欲”并非没有追求,没有信仰,没有奋斗,它旨在提倡“减少思虑,节制嗜欲”的一种守洁持廉的高尚情操和道德风范。
有句名言说得好:“无欲则刚”。欲望是一种感官的刺激和满足,它能使人沉湎于一时的肉欲、物欲和权力欲中,从而使人无法抗拒这类纸醉金迷、奢侈挥霍的诱惑。欲望也即一种永无止境的“占有”,会诱使人陷于这种野心勃勃的“占有”之中。有些人感叹“欲壑难填”,就是起因于“欲莫大于不知足”(老子)。
欲望是人的一种原始的本能,具有极强的发动力,没有足够的理智是无法阻止住它的。《申鉴,杂言》说:“先其未能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辙,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人生在个人的欲望所求上,最好要把握住一个“度”字。既已得到的要十分珍惜它;能够得到而又应该得到的要力争得到;得不到也不该得到的切莫强求。可是,人往往不肯淡泊宁静,不肯在“度”字上下功夫,“人家吃肉,咱家喝汤”,心里总是不痛快,于是,面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诱惑而欲火狂烧,心理失衡,一至走上了贪婪不羁的犯罪道路。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对“愧”历来是认真讲究的《诗经小雅》早已唱出“不愧于人,不畏于天”的至理明言,以后的历代志士仁人也都自觉地把“愧”作为一把尺子,来衡量检点自己的言行,把“愧”字作为平衡心态的一种法码,来调节自己的欲望和所求。像唐玄宗时当过刺史的韦应物,曾写下了“自渐居处崇,未睹斯民安”,“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的感人诗句。像明崇祯时当过兵部尚书,后被朝廷误杀的袁崇焕,也曾以“愧”为中心意思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国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这种忠于职守的责任感,实属难能可贵,令人敬仰!
为人处世当戒欲壑,保持心态平衡,讲求淡泊宁静,才不会失人格;为官从政知羞耻,知愧怍,保持清正廉洁,才不会辱使命。内不欺心,外不负人;上不愧党,下不愧民,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