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西探厂多元开发闯新路

2023年10月07日

本报通讯员武国柱本报记者明烛

西安探矿机械厂是地矿部陕西地勘局的直属企业。近几年来,该厂把扭转企业长期亏损局面的立足点放在围绕市场多元开发求发展上,不仅扭转了企业长达7年的亏损局面,而且从1995年以后,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分别以17%的速度增长,去年荣获省地勘局“文明单位”称号。该厂厂长张宽民谈到几年来改革的艰难历程时,深有体会地说:“多元化开发是搞活我厂的根本。”

产权重组死“家当”变成活财源

西探厂位于西安市南郊,与高新开发区为邻,交通发达,生活条件十分便利。能不能把这块黄金地段的厂房、地皮甚至办公楼面向市场进行开发,从而把优越的地理环境变成经济优势?这种意见初提出时,部分职工、干部就提出了怀疑。更有人认为将厂里的“家当”卖出去、租出去是败家子行为。通过学习讨论大家认识到:宁肯让那些厂房、地皮、办公楼闲置起来,而不愿在这方面动动脑筋,无疑是守着金饭碗讨饭吃。张宽民厂长充满信心地说:“优化我厂的存量资产使其获得新生,创建效益,这既是我厂具体贯彻‘以资产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的尝试,也是我厂从实际出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

近几年来,他们不拘一格,不限形式,先后以联营、联建、出租、转让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企业共同开发存量资产。这部分收入由最初的年收入60万元,以后以每年20%增大,到现在,仅这一块效益每年可达180万元。成为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来源,在运作中,他们都要进行认真的考察和论证,力求以小存量换取大增量,以少投入或不投入尽可能获取大的效益。如在与西安某公司联合开发综合办公楼的过程中,西探厂是以一亩七分地为条件,获得了对方直接投入250万元的建设资金;1100平方米的使用权,每年15万元租金收益;在7年后收回3300平方米全部使用权。开发存量资产的实践,不仅以多种形式实现了国有资产增值。同时,更加坚定了企业走向市场的决心和勇气。

调整结构跨行业开发创名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西探厂产品主要服务于地质钻探工作,品种单一。改革开放以来,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他们的产品结构又不合理,长期徘徊在汽车改装、单一的机械设备上。经营困难,效益低下。在改革的大潮中,该厂瞄准市场搞产品开发,不失时机地引进先进技术,引进设备改造,将产品生产领域由单一汽车改装、地质钻探迅速拓展到煤炭、交通、专用车改装、基础工程施工等方面。为了创出自己的拳头产品,该厂决策层认准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理,下决心走“联合协作之路”。他们首先与地矿部勘探技术研究所、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0多所院校、研究机构建立广泛的联系,奠定技术信息和联合协作关系,使企业成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实验地和第一场所。他们还聘请中科院院士和地矿部高咨中心高级顾问为企业技术顾问,对厂里生产的产品方向和技术先进性进行具体指导和把关,使产品结构调整向高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他们加大了职工技术培训力度和设备更新力度,先后投入170多万元,更新改造机械加工设备和计量检测设备。

经过近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该厂在较短时间内研制出高压注浆泵、工程钻机等四大系列20多个品种的产品。其中ZJB—30型高压注浆泵和GMD—18型工程钻机,经专家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并于1997年7月份获中国名牌标志使用权,从而成为中国名牌产品。在争创名牌产品的同时,去年该厂还与院校、科研机构继续搞强强合作,研制出了国内首创的、主要用于城市密集建筑群中进行深基础施工的SPR—1型排桩钻机,填补了我国重型工程施工的一项空白。

多元开发使企业走上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在近年来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去年工业总产值达1802.1万元,为局下达任务的103.2%;利润121万元,为局下达任务的278%;职工人均收入近三年平均增长了17.8%,1997年人均收入达6000元。职工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6.45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达57.5平方米,达到地矿部“安居工程”目标。

上篇:去年宣传陕西新闻事业奖励金开始申报
下篇:广告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8/3/19980304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03/04/24758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