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书春
在北国钢城本溪,有一个名叫田志华的中年人。他只有初中文化,17岁就进工厂当了工人,后来又成为工厂的中层干部。他在实践中发现,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没有量化公式,很难真正体现其优越性。他为了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形式,历经28年,负债近17万元,行程近40万公里,丢了工作,没了收入,妻子疯了,他却信心坚定地走着自己选定的路。他成功了。可现在仍然在贫困中挣扎着,他外出考察住火车站、吃方便面,他正准备买一台补鞋机上街修鞋,以维持家里的生活。他为什么要吃那么多的苦去研究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的分配理论呢?
16年,钻进书堆苦练功
1969年年初,刚刚17岁的田志华初中毕业后,就被分配到本溪钢铁公司南芬矿山机修厂当了一名车工。在工作实践中,他发现了许多跟书本上不一样的东西,书上说,社会主义是按劳分配,可现实却是干多干少都一样;书上说,工人是国家的主人,可主人们却在大量浪费着国家的财产……田志华想不明白,他回家又翻那本父亲在文革中留给他的政治经济学,还是找不到答案。后来,他在中学时的一位老校长帮他借到了《资本论》。田志华只有初中文化,看那么厚重的书就像看天书一样。为了看懂《资本论》,他想尽办法,借了许多书。几个月后,田志华和几个志同道和的工人一起组织了“工人资本论学习小组”,他们都是“三班倒”的工人,可他们每天用一个小时的业余时间在一起学习和交流。他已经入迷了。在工作中,他还搞技术革新,并被评为“本溪市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积极分子”。他不想让人说自己不务正业。
1974年至1984年,这10年间,田志华被调到厂机关工作,他先后任厂团委干事、宣传部干事、宣传部部长等职。因为工作的关系,他更多地接触到了工厂的管理工作,也就更多地发现了问题。他发现,每调一次工资,按理说应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可事实正相反,每一次调资,都是一场人情大战,然后就是没涨上工资的人消极怠工,每个人都认为对自己不公平。他深切地体会到:尽管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建立了社会主义分配的原则,但却没有建立起分配的量化体系。列宁也是如此。中国基本上延用了苏联的模式,也没能解决这一问题。于是,田志华着手准备解决这一难题。
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工人,可一种使命感催使他走上了一条注定要吃苦、注定要受累的人生道路。1978年,三中全会后,田志华更感到了任务的紧迫,他领导的学习小组改名为“社会主义分配经济学研究会”,他自己则开始了“社会主义分配经济学”一书的写作工作。1982年,田志华经过十多年的调研和理论研究,终于完成了他的“社会主义分配经济学”的按劳分配的三大量化公式。他给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领导写信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工业经济研究所受国务院的委托与田志华联系,并让他在企业搞试点。工厂同意拿出一个“大车班”搞试点。1985年春,试点工作正式开始了,整个试点单位的分配全部按照田志华的按劳分配三大量化公式进行。为了安排富余人员,田志华开办了本溪市第一家营业性舞厅。三个月试点工作结束后,事实证明,应用田志华的按劳分配三大量化公式管理,提高效率66%。同年11月13日,《工人日报》一版头题报道了这件事,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一下子,全国有许多单位来向田志华取经。可也就从这时起,田志华开始了恶运。
为了追求,受尽苦难也不悔
1985年11月21日,工厂新来的党委书记召开干部大会,却没让田志华参加。会上,这位党委书记宣布安排田志华到二线办公室报到。一个32岁的有作为的干部被养了起来,田志华真的受不了呀!可受不了的事才刚刚开始。党委书记不相信田志华组织过学习小组,也不相信他有80万字的《资本论》的学习笔记,于是就派两个保卫干部去田志华家抄家。紧接着,在厂任广播员的妻子被告知下岗等待分配工作。1985年,田志华的妻子成为了全厂唯一一个下岗工人。夫妇俩一个退二线一个下岗,他们真想不明白,自己有什么错呀!
来厂找田志华取经的人还在增多。于是工厂又多了一条规定:来找田志华取经的,工厂不接待,一律由田志华个人接待。田志华变成了一个“地下工作者”,他外出讲课、介绍经验、考察,都得利用个人的时间。田志华心里有事业,打击还能承受得住,他每天钻研到深夜,也就没有多少时间忧愁了。可他的妻子不行呀!一个人天天上班却没事做,也没有一个人跟自己说话,她受不了,不久,她疯了。回到家里,只要看到有字的书和纸就撕,撕纸时眼里露着凶光。1986年底,她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妻子出院了,可她的精神分裂症还是常常发作。那时,田志华的研究工作在家里也转入地下了,因为妻子看不得他看书写作,否则,妻子就犯病。
田志华没有被压倒,而且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承认他的研究成果,这下更让那位书记生气了。1988年1月,工厂停发了田志华的工资。当时,他家的经济状况是这样的:妻子因病休息,每月工资220元,田志华每个月只有50元的煤粮补贴。一家三口人,怎么过活呀!而这时,田志华的研究工作正进行到了关键的时刻,他正整天搞调研跑图书馆查资料,一夜一夜地赶写着书稿。为了不让家人饿着,他只好向亲友们借钱维持生活,而他自己中午从来不吃饭,那时,他几乎是皮包骨头。1988年底,田志华终于完成了他的《社会主义工业企业按劳分配方法》一书。那是他19年劳动成果的结晶。他终于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了按劳分配原则的三大量化公式,圆了他19年的梦想。
闯京城,不屈不挠终成功
为了争取书稿的出版和社会的肯定,田志华决定去“泡”北京。1986年春节刚刚过去,田志华就背着几十斤重的书稿带着患病的妻子去北京,还带去了10斤咸菜和几十斤在粮店买的非常便宜的方便面。非常懂事的女儿说:“爸爸,你走吧,我听姥姥话!”
到北京后,田志华住进了非常简陋的小旅馆,把妻子安顿好,就每天不停脚地跑了起来。北京太大了,又人地两生,他不可能打得起车,有时常常是找了一天,到了晚上才找到一位学者的家门,可学者一听他是个工人,连书稿都不看就打发他走了。还有一次,田志华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学者的家,那位学者热情接待了他。那是他到北京后第一次热情接待他的学者,他们谈得很好,他就忘记回去的时间。等他回到旅馆,棉衣都被汗水湿透了,可妻子不见了。他报案后,就在北京街头急忙忙又漫无边际地找了起来,到了后半夜也没见人影。忽然,他想起来了,有一次,妻子闹着要去公园;在中山公园里,她说过喜欢一个地方。于是,田志华跑到中山公园,他看到妻子正在那里哭呢。妻子见到田志华就说:“我找不到家了,我怕!”等把妻子带回安顿好,天已经亮了。
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一直往返于本溪和北京之间。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有慧眼学者承认了他的才能。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洪、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等学者认为田志华的理论非常有见地,他们还为田志华的书题辞并做序。1989年4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等18个单位的几十位专家学者联合召开了“田志华学术成果鉴定会”,会上,学者们从多方面研讨了田志华分配理论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田志华的理论,“科学地解决了马克思按劳分配原则的可操作问题。”学者们认为,田志华是个不可多得的经济学家。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只有初中毕业的工人竟能把宏观和微观的经济问题研究那么深入透彻。他们哪里知道,在田志华的研究中,浸透了他生命的血和泪呀!
田志华的书,由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年底出版了,他的LDV分配法,成为了许多经济学家关注的课题。
又是7年,为理想苦行40万里
1990年4月24日,江泽民、李鹏、薄一波、宋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批示田志华关于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5月4日,田志华被请进中南海向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了系统的汇报。田志华以“现代分配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学科带头人的身份,开始了新的研究。
按理说,田志华成功了,可他仍不满足。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明白,中国企业改革的最大症结是产权问题,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权制度,是每个研究经济问题的学者面临的问题。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田志华又开始借钱了,他坐着慢车硬座,吃着方便面咸菜,白天到企业调研,晚上就和乞丐们一样睡在火车站里。就这样,几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近20个省的许多企业,行程近40万里。到现在为止,他已经欠下了近17万元的债。
经过7年的理论研究、实地调研和企业试点,田志华又建立了“三权归位”的产权理论。这一理论,被学术界认为是第三代产权模式,这一产权制度,可以解决出资者、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多种矛盾。田志华试点的一个大型国有企业,资本总量已由改制前的0.5亿元增加到12.8亿元,年资本经营创利已达2亿多元。
田志华用了7年心血写成的《人类二十一世纪第一管理工程——创立“三权归位”式所有制》一书,国内已有多家出版社在争相出版。
田志华成功了,有许多企业想高薪聘他,海南一家大企业出天文数字的高薪聘请他,可他仍甘于贫穷的生活。我不想说他家里是什么状况,只想说一下他女儿的棉手套,你就会明白了。那个手套上有二十三块补丁,老师说它可以进历史博物馆了。田志华的妻子告诉我,田志华正准备买一台补鞋机,晚上到外边挣一点钱补贴家用。
我想,田志华如果没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能用几乎一生的苦难去换取一个并不见得能直接给他带来温饱和财富的理论呢!
(上图)田志华近照